大连高新区1991年成立,是首批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153平方公里,下辖凌水、龙王塘两个街道。有大连软件园、七贤岭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凌水软件总部经济基地、动漫走廊、河口国际软件园、黄泥川天地软件园等20余个专业软件园。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的软件园集群已经形成。
截至2013年,高新区有IT从业人员16万,预计到2018年IT从业人员将达到40万人。高新区目前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特色高新区。
变“引凤筑巢”为“筑巢引凤”
大连高新区从建立之初到现在经历了20余年,记者在多次的采访中见证了高新区点点滴滴的发展变化。从最初的服务外包“大连制造”到现在的“大连研发”,从ITO、BPO向KPO、BPM和行业解决方案转变,从只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到产业集群,而今又发展成为千亿产业集群,从最初只有万名科技人才到现在拥有各类科技人才12.6万,他们为高新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高新区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每年都有大项目落地,不同功能的园区建设吸引大批国内外企业的关注,现在区内有世界500强企业100多家,变“引凤筑巢”为“筑巢引凤”,给企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搭建起园区的平台才能引来“金凤凰”。而高新区又建了多个孵化基地,帮助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和创业初期的小企业争取各种补贴,以及投资公司的关注,让他们能度过最艰难的初期,解决资金瓶颈,快速成长起来。
另外,一些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提高了区内居民生活水平,让居民享受到智慧型城区的优势。据悉,今年高新区启动了七贤岭和凌水湾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南部滨海大道西延伸线项目上岸后与旅顺南路的衔接道路,英歌石基础设施建设,风采路建设和山英路改造扩建工程,年内计划完成新增造林面积2000亩等。
未来,一个既适合企业发展又适合市民居住的高新区正在建设中,相信在不久以后高新区第三次创业能够引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再上新台阶。
做大九大核心产业
今年高新区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做大9大核心产业,加快发展高端IT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发展“联合舰队”。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由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推动向价值驱动转变,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2、电子商务。以大连e港建设为牵动,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把高新区打造成东北地区电子商务集聚区。
3、工业设计。围绕汽车电子、船舶设计及服务、集成电路设计3个重点发展方向,打造中国汽车业IT品牌。
4、动漫游产业。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融合,加速发展动漫游戏、设计、数字出版、网络娱乐等数字内容产业,使网络化、数字化的文化产业成为高新区的特色产业。
5、物联网和云计算。加快云计算、射频识别、无线移动数据通信等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标准制定,推广在智慧服务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推动大连智慧城市建设。
6、航天航空信息系统。打造北斗导航产业、航天地理信息产业、飞机数字化制造产业,形成航空航天信息系统产业特色优势。
7、新能源汽车及储能技术。加快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形成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及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打造新能源领域联合舰队。
8、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基地。采取“IT+医疗”模式,大力发展健康医疗产业。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平台。
9、科技金融。吸纳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向高新区集聚,打造科技金融全产业链,催育和完善高新区资本市场,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加速推进科技与资本的深度融合。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科技一直是大连高新区进行创新创业的原动力。多年来,高新区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前,高新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9家,占大连市的35%;拥有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07家,占大连市的96.4%;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75家,占大连市的80.6%;累计认定软件产品3029件,占大连市的85%。
创新型企业规模进一步增大,一批高成长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脱颖而出。九成公司成立于2005年,2012年销售收入80多亿元,上缴利税列高新区第一位,辽宁省前20名。今年九成公司12项软件著作权获得授权;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签署了协议、合作成立大连研究院;承接国家重点工程6项。大连易世达是主要从事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国内余热发电行业市场份额前三强。截至目前,共申请专利63项,授权39项,技术水平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展翔海事的铝合金多功能高速工作船项目代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
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高新区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等有力措施,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进程。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逐步实现从传统IT服务向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等高端IT服务的转型升级,行业解决方案服务涵盖了电信、电力、金融、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各行各业。目前,东软拥有自有品牌的医疗和网络安全产品,同时,也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开展合作。中国华录公司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录像机、VCD制造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推出了华录高清加油站产品,出版发行了《汉武大帝》等一大批广受市场好评的电子音像制品,开展了“卫星数字内容投递”业务。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已立项项目67项,获得扶持资金6099万元,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立项19项,获得扶持资金1140万元,均占到大连市的32%。高新区扶持重大项目27个,扶持资金11.2亿元。落实知识产权申报和授权奖励资金425.955万元。
推出了一系列“大连研发”的产品,如:大连融科公司是国际上最早开展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的企业之一,已在全钒液流电池功能性材料开发、高性能系列电堆研制和储能成套产品设计与建造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被批准认定为“国家能源储能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液流储能电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大连四达高技术公司近几年在技术上不断实现重大突破,每年重点研发新产品3项以上并实现了产业化,四达高技术的飞机大部件运输车和飞机柔性装配生产线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大连奥托股份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汽车白车身装备规划、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创设了本土化的行业技术标准,具备了行业领先的专业能力,打破了跨国公司在汽车焊装装备行业的垄断地位,近三年共申请专利62项,授权32项。
高新区在今后将如何进行产业升级?
打造大连e港让电子商务成高新区第一大产业
在当下,高新区以“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为突破点,全力推动以网络增值服务、物联网、云计算为主导的电子商务、网络、工业设计、科技金融等9大领域的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型升级,跃上“云端”,走向高端。打造大连e港让电子商务成高新区第一大产业。
高新区以大连e港建设为牵动,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要打造成东北地区电子商务集聚区。重点发展具有行业特征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泰德煤网、东北亚现货交易平台、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家通燃气交易平台、中粮(华粮)粮食交易平台等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同时发展汽车、航运物流、装备制造、海洋制品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大连成为以大宗商品、投资品为主的电子商务集聚区。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相应开发网络支付、担保、投资、数据挖掘、资讯等衍生产品,使电子商务成为高新区第一大产业。目前,企业达到60家,收入达到340亿元,增长30%。泰德煤网收入近百亿元;东商所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再生资源交易所交易额超过500亿元,交易种类发展至12大类、50个品种。互联网巨头腾讯2013年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购买了3万余平米办公楼,在我区建设研发及应用中心;互联网五巨头之一奇虎360落户高新区。
对产业转型升级,高新区出台保障措施。聚焦“世界500强”、聚焦“央企民企100强”、聚焦主导产业“前十大榜单”的“三个聚焦”招商计划,引进和培育投资强度高、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税收贡献大、牵动效应强、占用资源少的优质项目。重点建设物联网运营平台、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大连市数据中心)、服务外包云平台、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改变以往单一、孤岛式的产业服务平台,向打造综合性的服务全产业链的平台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政策“洼地”,建立“无行政性收费区”。对现有的行政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实现区本级行政事业性“零收费”,对省级以上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由区、市两级财政给予补贴代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高新区IT企业中进行工商年检改革试点,取消中介机构的评估,每年为企业节省费用数千万元。
在未来高新区将如何留住人才,吸引更多人才到这里创业、就业?
高新区发力“人才+金融+科技”组合拳
目前,大连高新区聚集着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拥有十余万科技人才。在未来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高新区发力“人才+金融+科技”的组合拳,加快人才特区、辽宁省科技金融示范区和全市科技创新核心区建设,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做大核心产业,加快发展高端IT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发展“联合舰队”,在3~5年内,培育一批万人规模、百亿级规模企业,再造千亿产业集群。
高新区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23人,“十百千”人才1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第五、六批)7人,领军人才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市政府特殊津贴13人,大连市“海创工程”专家40人。有博士后工作站13家,在站博士后28人。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高素质的人才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可能。在高新区1/3的生物医药企业、30%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都由海归人才创办,一半以上的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也出自海归人才之手。高新区人才的雄厚积累尤其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催生了许多的新兴产业,并推动快速成长,使高新区近几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产业竞争力大大增强。
高新区人才战略围绕第三次创业和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启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从制定优惠人才政策、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人才发展载体、提供优质人才服务等方面,打造高新区人才工作新品牌。
今年人才政策将政策资金由全面扶持转变为重点扶持,重点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物联网和云计算、航天航空信息系统、新能源汽车及储能技术、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以及科技金融等“九大产业”的领军企业、重点企业和高端人才;适时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建立科学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争取国家、省、市人才政策支持力度。
另外,今年计划出台实施社会保险补贴、高级人才奖励、培训机构培训、人才住房保障等多项政策,进一步研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引进、重点企业人才引进扶持等政策,逐步形成重点面向高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覆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稳定环节,注重资金投入效益的人才政策体系。
作者:卢真珍 编辑:李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