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三个月,围绕小米公司的各种重大新闻不绝于耳。从今年10月IDC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小米手机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三开始,到投资优酷土豆、爱奇异,再到小米巨额融资被估值逾400亿美元、入股传统家电厂商美的,以及小米空气净化器“抄袭事件”、小米手机在印度因侵犯专利被判禁售事件等,小米的传播声势甚至超过了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迅)。
按照雷军的构想,未来的“小米帝国”将以手机为核心的硬件为家庭移动互联网切入口,以投资、参股为主要方式撬动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生态链和内容生态链,掘金云计算和大数据。
据雷军透露,2014年小米手机的销量将达到约6,500万部,2015年目标销售1.2亿部;目前小米在相关生态链上投资的公司已经达到25个,金额达数十亿美元;此外,雷军还设立了一支10亿美元的内容投资基金。
工程师出身、此前较为低调的雷军近来开始接连公开表露“野心”:“经过5-10年,小米有机会成为全球第一的智能手机公司”、“小米电视才刚刚开始,这个业务我们迟早也会做到市场第一”、“复制100个小米,形成生态链”、“从成立开始,我们目标就是做一个Global Company”、“做下一个千亿美元公司”。
无论从销量业绩、发展速度,还是从商业模式、团队构成来看,雷军一手架构的“小米模式”都堪称完美。然而,果真无懈可击吗?并非如此,庞大的小米帝国及其全球梦或许潜藏着致命的“脆弱性”。
其一,手机已经成为快速消费品,在没有发展出杀手级的应用之前,小米依托硬件为用户黏附性接口的模式很脆弱。
在接受采访时,雷军称:“我们有一个很基准的观念,就是手机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东西都是手机的外设,所以我们要把所有的东西连起来。”
而据德勤发布的《2014中国移动终端消费者调查》的数据显示,97%的中国受访者在过去5年中曾更换过手机,81%的受访者更换过至少2次,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甚至更换过至少3次。因此,手机俨然成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在未来几年,预计手机更换周期会保持不变,因为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会改变自己更换手机的频率。
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极度白热化的程度。被上述德勤报告称为“科技达人”的中国消费者不仅对手机价格“很不敏感”,而且“非常愿意购买最新配备、最新技术的手机”。依靠高性价比取胜的小米手机是否能确保在每一次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保持优势,并且长期博得消费者的欢心?这恐怕是个未知数。目前来看,小米手机的消费群体中经济能力有限的年轻群体(尤其是学生)仍然占据主要比例,而他们恰恰是“嬗变”的代表。
可以想象,用户对于一个诱人App(如微信)的黏附性远高于对于手机载体的黏附性。手机可以随时更换,而应用却是锁定用户的根本。虽然小米宣布在移动互联网内容上开始大举投资,但打造出一款高黏附度的应用绝非易事。
想要通过与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的生态联动来维持用户群体的稳定性恐怕同样是“蛋和鸡”的问题。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用户的认知较浅,而个人和家庭中甘愿较早引入智能家居系统的人群可能是极少数科技发烧友,但更多可能是有一定消费实力的群体,他们与当前小米用户主体群体的定位可能存在差异。
其二,知识产权和专利问题会成为小米自身发展和全球化的拦路虎。
刚刚开始全球化步伐、踏入印度市场不久的小米手机近日就遭遇专利案纠纷,电信巨头爱立信起诉其在印度市场上侵犯其知识产权,而印度高等法院也同时判处小米手机暂时印度禁止销售。虽然通过协商,小米手机获得旗下红米1S的到明年1月份的临时销售权,但爱立信表示决不会放弃在印度市场对小米要求专利费的请求。
华为消费者BG董事长余承东日前表示,中国市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比较松懈,而不少本土手机厂商如果走出国门发展,就会遭遇专利费问题,而这一成本可能占到手机成本的10%。在中国,已经全球化发展的华为、中兴每年投入大量研发费用,但即便如此每年仍然要在全球各地市场向相应知识产权所有者缴纳大笔专利费用。
尚未IPO的小米公司在入股美的事件中首次透露了其2013年的营收状况:小米科技2013年营收约为265.83亿元,营业利润约为4.86亿元,净利润约为3.47亿元。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分别为1.8%和1.3%。如果把专利费用计入成本,小米盈利之路可能雪上加霜。相比之下,同期苹果和三星的营业利润率则分别高达28.7%和18.7%。
需要快速发展的小米一方面需要依靠“优质低价”抢占消费者,因此硬件赚钱可能并非雷军的首要考虑,但给小米的全球化之路带来羁绊则是肯定的。不仅如此,用互联网思维“赔本做硬件”,让“羊毛出在猪身上”,对于小米来说这是否也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目前尚未可知。
其三,小米庞大而激进的快速扩张计划很可能使其提早陷入传统制造业厂商的围剿之中。
诚然,对于单一一家传统制造业厂商来说,具有新兴互联网思维、拥有强大外来资本支持、价值达数百亿美元的小米是可怕的。然而,雷军以“复制小米模式”的“颠覆”旗号,同时闯入多个传统制造领域,扶植自己的利益相关企业,这在无形之中把小米陷入与多个传统领域对立的状态之中。
不仅如此,原本在传统领域中的竞争者虽然可能与小米合作(比如美的),但也可能有相当多实力雄厚的传统企业因为一个“搅局者”的闯入而联盟,形成“联合对抗”的态势。虽然雷军对外宣称“开放合作”,但这种“开放合作”显然兼代不菲的代价。
以最近小米空气净化器“抄袭”事件为例,如果这是一起营销事件,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小米或许通过这一事件营销提升了自身产品传播度,但长期的负面效应是,“抄袭”形象的传播对于小米品牌的长期影响不可忽视。
小米到底能走多远,雷军需要思考如何应对这个庞大商业体系的脆弱性。
作者:Ada Qin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