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开始,数据安全事件爆发的频次、规模、影响力等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今年5月16日,政府采购中心明确提出,“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8操作系统。”
微软被拒之门外,国产操作系统终于迎来了春天?
“机会当然是有的。”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博彦科技战略客户事业群高级副总裁汪建兵认为,但大变革时代下,危与机总是相伴而生的。对企业而言,要善于在大变革中寻找机遇。
在汪建兵看来,云时代的到来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信息安全从没像今天一样令人担忧。“全社会对信息安全越重视,信息安全相关的产品就越有市场。”
尽管这是个大市场,但汪建兵坦言,作为一家服务型企业,博彦在产品上的积累还比较少。目前更多做的是将市场上相对较好的产品进行整合后做定制或者开发,以此为客户服务。
汪建兵认为,信息安全更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这方面,依托微软业务发展起来的博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信息安全机制,涉及物理安全、信息安全、资产管理、访问控制等诸多层面。
“博彦不但可以在业务交付过程中提供基础的信息安全服务,也可以专门提供针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咨询服务。”汪建兵强调,“如果能够针对信息安全开发一个完善的产品,不仅仅是防御、修复,而是从根本能够在研发或使用过程中避免安全危机,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商机。”
缘何微软在中国处处碰壁
记者:5月16日,政府采购中心明确提出,“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8操作系统。”此外,win8并不是第一个被中国政府质疑安全问题的微软产品。基于对微软及其产品的了解,您认为政府部门与Win8划清界限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微软的产品却频频遭到质疑?
汪建兵:从技术产品层面来讲,坦率的说,全球操作系统哪家最强?当然是微软,毋庸置疑。这不是我为老东家来吹牛,从技术层面、产品层面没有第二个选择。至于为什么不选择最强的产品,我个人认为更多的原因应该是国家战略安全方面的问题。未来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理解并且赞同国家的这个做法。同理,为何华为的海外市场做得都很不错,唯独美国不允许它进入,是技术、产品原因吗?显然不是。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微软如今的现状。
记者:政府制约微软在中国的发展,微软在中国未来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问题的。
汪建兵:其实不仅仅是微软,所有的外资企业都将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有解决的可能,如果大环境有所缓解,这个问题也能缓解。前不久,王岐山接见facebook CEO,有人猜测,facebook是不是要进中国了?事实上,如果facebook不做任何的改变,同样不可能进中国。这就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因此,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美国政府、中国政府及企业三方共同协商寻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如果两国政府之间没有一定的信任度、合作度,企业又不做出任何本地化的改变,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缓解。如果微软愿意与中国本土的公司合作,将操作系统中涉及信息安全性的模块交由中国企业负责研发,就有可能得到中国政府的信任。尽管很难,各方都需要做出妥协,但还是有可能实现的。最终,微软是否愿意做出让步完全取决于他的智慧、他对中国市场的判断及对未来市场的期待。
国产操作系统的春天来了?
记者:尽管在中国操作系统市场上,微软市场份额在90%左右。但随着微软的XP退役、Win8被拒,您认为国产操作系统能否迎来春天?
汪建兵:微软全球几万人、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从这个角度上讲,微软的操作系统绝对强。很多专家认为国产操作系统未来1-2年就能将微软的操作系统替代,做得到吗?作为一个真正做过产品、做过企业的人来看,我认为,可能性很小,5-10年都很难讲。国产操作系统的春天?我个人认为,国产操作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冬天都还很远,更别说春天。
记者:国产操作系统为何如此现状?
汪建兵: 我个人认为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盗版问题。3-5年前,中国盗版十分猖獗,不论是微软还是国产操作系统都受到盗版软件的侵害。同样是盗版、免费的系统软件,微软操作系统是全球最好的,自然国产软件就没了市场。导致很多企业赚不到钱,自然就失去了热情。但不得不说,近年来,中国政府新一届领导人上任,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盗版情况已经有所改善。
其次,是技术因素。与微软三十几年的积累相比,技术的实力、技术的沉淀是国内企业比较大的障碍,想要一朝一夕替代微软也是不太现实的。但长远来看完全有实现的可能,毕竟国内目前有那么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有钱”就意味着可以吸引优质的人才,那么一切就有解决的方案。
第三,是市场份额。中国市场大不大?足够大,如果产品真的好,仅是政府采购,就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了,中国市场是绝对够大的,但是产品的质量决定了市场份额。
记者:国产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汪建兵:我个人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假设。在中国类似BAT的企业中,百度——专注“搜索”,在操作系统中搜索功能技术非常关键;阿里巴巴——虽然是电商企业,但是阿里巴巴在“云OS”方面也做了一些不错的尝试;腾讯——以“产品”为佳,积累了很多人才;360——专注于“安全防护”,在信息安全方面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因此我在想,国内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联盟,集各家所长,说不定就会做出替代微软操作系统的产品。
但前提是国家战略的坚持以及引导,更重要的是企业化的运作,国家引导但不要直接参与,让企业市场化运作, 5年做出第一个可用的版本,10年做出一个基本符合中国政府或者企业需要的版本,完全可以实现。
记者:以产品的角度,国产操作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汪建兵:第一,“小而精”。先从一个“小而精”的版本做起,不要一开始就想“大而全”,然后用迭代的方法逐渐完善;第二,使用“产品免费,服务收费“的模式。如今的操作系统一定要做到的,只有免费才有可能建立起客户群,至于如何赚钱就交给那些企业去思考,他们有无数赚钱的方法;第三,“兼容性、开放性”是最核心的要素,也是没有太多积累的国产操作系统最短板的地方。 国产操作系统必须尽量兼容当前流行的硬件、软件、应用程序,同时开放吸引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这个生态系统,这恐怕也是最难的。
信息安全危机四伏
记者:如今信息安全危机四伏,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信息安全状况?
汪建兵:近两年,各种信息安全事件爆发,国家安全,到企业安全,再到个人信息安全,无不遭受着严重的威胁和实际的侵害。前不久我在携程刷信用卡购买产品,随后不久就爆出携程数据库泄露,我第二天就换了一张新的信用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传统的网络安全体系,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随着互联网、云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在信息安全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不但发展会受到阻碍,也势必会有更大更多的灾难发生。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记者:多年前您就曾就职于微软,而博彦从创业之初就为微软服务,作为一家外包公司,客户的信息安全是发展的根本,博彦的信息安全机制如何?
汪建兵:在微软工作时,身处在环境中体会不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当我来到博彦,为微软提供服务时,信息安全是我们的根本,如果我们不能保证客户的信息安全,企业总有一天会倒闭。
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通常都会有ODC,即离岸交付中心。微软也有类似ODC的概念,但叫做OF。并且还有一整套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以微软的项目为例,交付中心肯定是被划分出的、封闭的、独立的区域,除了服务于该项目的员工,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随便出入,想要进入交付中心需要微软亲自做审批,获得微软同意后也只能在规定时间内进去看一看,同时要符合微软所有的标准,不能带包、相机等一系列的要求。
记者:建立ODC的标准是怎样的?
汪建兵: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玻璃。第一,要求从外面看不见里面,所以交付中心的玻璃全部要贴膜,以保障服务时电脑屏幕上的信息不被外界窥探。第二、窗户必须是封死的,可是考虑到通风性,我们跟微软达成一致,有一个玻璃能够推开一点,仅仅能推开一点的这一扇窗户要用铁丝网的窗户封上,能通风但是你不可能有任何东西出得去。其他的像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的摄像、保安等等都是基本条件,非常严格。
信息安全是危机也是商机
记者:博彦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是否针对信息安全技术为其他企业专门提供信息安全技术咨询解决方案?
汪建兵:多年积累下来,博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信息安全机制,涉及物理安全、信息安全、甚至资产管理等诸多层面。信息安全技术咨询已经完全是博彦可以提供的一项非常成熟的服务。
第一,我们在做传统服务外包或者研发外包时,信息安全是基础服务,在业务交付过程中就会包括信息安全需求是最高级别的。
第二,博彦现在也专门提供信息安全技术咨询的服务给客户,比如针对软件开发商,测试软件的安全防护是否到位,是否有漏洞,需要哪些改进;比如,博彦也可以帮助外企在中国建立符合安全标准的ODC,同样可以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我们也可以为一个企业提供整体安全性的测试和咨询。
记者:据您了解有哪些企业信息安全服务解决方案做的比较好?博彦在这方面的竞争力如何?
汪建兵: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移动应用的不断发展,新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坦率的说,对于服务外包企业,信息安全都是非常重视的一部分。但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中还没有一家能够拿出很好的信息安全方面的产品,基本上还只是提供服务。目前我们能做到的是,将市场上相对较好的产品进行整合后做定制或者开发,以此为客户服务。如果能够针对信息安全提供一个完善的产品,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但这还需要技术的积累,博彦作为服务企业,在产品的积累上还是需要继续加大研发。
记者:国内的市场上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产品?
汪建兵:产品是有,比如,360可以提供偏向于防御性的产品,针对危机进行处理。但是从主动防护,避免危机角度出发的产品目前还不多,尤其是针对当前云时代、大数据的安全产品更少。而我们真正需求的是主动防护,从根本上能够在研发或使用过程中避免安全危机。如果这样的产品可以实现,绝对是会有很大的市场。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