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未来会怎样我也没有先见之明,但个人习惯是用最基础的事实逻辑来推演,而不是从经验主义出发。下面演示从一个命题衍生结论的过程。当然,结论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首先,智能手机本质是随身的计算能力和联网能力而非通讯。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认为可穿戴设备远没成熟。有些人把智能可穿戴设备当成第二台智能手机来思考,方向就是有问题的。目前这些设备承担的计算能力和展现能力还远远不够。并且,基于全联网的假设,如果手机成为计算能力的核心,那么展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大部分设备目前需要依赖于手机屏幕,并没有突破的技术变革,而类似手表屏幕这种展现方式,比手机还糟糕(大屏手机仅仅因为展现的优势就打破了操作便利的优势)。
手机屏幕小、输入慢的展现模式带来了什么?
1、当前的H5没有想象力。在PC互联网时代,网址定位、搜索引擎定位、网址站串联是成熟后的模式,而手机上每个APP都是孤岛,用户打开手机就要寻找图标,即点即用(因为受限的展现模式)。是APP相比网站更高的制作难度导致小APP难以存活吗?显然不是,本质在于流通模式的变化。除非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底层架构发生迁移,否则不会有爆炸性的变化。
2、分发平台和高频应用才是最大价值所在。APP流通模式自然也就带来分发平台的重要性。iPhone表面上看来是用硬件抢占用户,其实最重要的是掌握了分发入口,即分发内容的渠道,这才能成为入口。国内安卓对google的屏蔽以及因此带来的体系不完善也促进了PC对手机平台的输入,最终成就了360。但即便appstore和360处在拦截用户的第一环节,开机后用户还是直奔微信而去,从而使得微信成为又一个内容入口。说到底,用户使用最勤的、最想快速打开的应用才能成为分发平台之外的入口。
3、陌生社交是个做不大的概念。纯粹的陌生社交很难最终成为全民级的高频应用。一个无法将陌生关系转换成熟人关系的平台根本长不大。陌陌的后期成长在于通过所谓群组来促进将冷关系变成热关系,否则失去了长久发展壮大的可能。但是不论经营的社区面向什么群体,最重要的是思考生态,即是上中下游的关系,让自己成为平台,这个生态会决定最终盈利的方式。这个道理以前就是如此,现在只是更快罢了。
4、内容从来都不值钱。传统媒体其实也并不是靠出售内容来赚大钱,真正赚钱的是广告。广告卖出去的前提是读者或观众数量,而为了快速的扩大影响力,内容不能收费变成必要条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免费内容获取用户的成本更低,趋势一去不复返。过去的媒体运营方式靠的是吸引足够多的注意力和时间,但现在读者花在任何事物上的注意力和时间都不再那么多了。自媒体的优势在于成本低,所以受益对等。而媒体的价值也越来越不局限于品质,而更多趋向于“高频”。
5、O2O的定义并不准确。当你拿着手机买单、团购电影票、付打车费的时候,你是Online还是Offline?既然随时可以在线,O2O这个词已经没意义了。O2O最重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不流畅的问题,B2B、C2C、B2C……任何两方都可以。饭馆与食客,汽车销售员与车主,房东与租客……衣食住行无所不可。信息价值不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而是互联网一直都在提供的,移动只是加速。
6、移动支付的真正意义。移动支付对于整个产业格局的影响范围其实并没有超过PC年代,但能量确实大了很多。随着O2O的发展,线下支付大大普及,这个才是将来整个支付产业的新增市场,远大于PC时代。第三方支付最大的影像里是造成银行品牌认知度下降,比如说微信支付绑定银行卡时其实你已经不再关心是哪家银行。但这件事,支付宝早就在做了。
7、小而美的电商总有机会。因为展现形式的不同,消费者在手机上较少乱逛,信息来源是非常局限的,所以品牌的价值远超过去。而想快速获取用户就需要消费者帮你传播,高频应用的价值由此体现。加之用户更加没有耐心,“搜寻加列表”的展现模式并不适合,放大了“编辑”(对内容进行甄选的栏目、独立APP或独立品牌)的价值。此外,永远在线的特征使得购物时间更加随意,决策更加冲动。这种松散的购物行为也需要不同的经营方式,比如限时等策略。
8、大数据改变的是消费者/企业的二元对立关系。以前消费者只是消费者,而现在消费着则可以积极参与企业。传统上的消费者是以实体方式与公司发生联系,但是现在消费者可以借助手机这种移动设备将行为取向随时与公司联系,一切变得非常简化。而永远在线的松散行为带来更加准确的行为记录和即时反馈。
9、共享经济必然兴起。根据以上几条会发现,移动互联网最大化了网络媒介的作用,也让人的因素在其中更多的存在和影响。因此带来的共享,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享,而是会更多的涉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比如最初大家在网上购物不放心,淘宝出现,然后慢慢变成中介。那么你本来可能不敢用黑车,Uber帮你筛选;本来找酒店的,Airbnb帮你找到不一样的房间。
以此类推,最后也许推成一个U盘。总之,用推演的方式来看待趋势是不是会更清晰呢?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