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WhisperCEO迈克尔:匿名社交更适合中国人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8 9:04:13
点击: 1105

  从上半年爆火的无秘开始,国内匿名社交领域风起云涌,目前市场上包括无秘等在内的匿名社交APP总数已经超过20款应用。作为中国匿名社交学习模仿的主要原型,陌生人匿名社交鼻祖Whisper已经在国内上线,中文名耳语(beta版),可以预见,匿名社交竞争将一步加剧和白热化。

  成立仅两年时间的Whisper在2014年3月完成了新一轮360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超过2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光速、红杉、腾讯、Shasta、Thrive Bentures。Whisper已经累计融资6000万美元。Whisper CEO迈克尔·海沃德(Michael Heyward)近期正式访华,记者与Whisper(耳语)团队针对匿名社交、中美互联网差异等深度访谈。

  为什么Whisper现在进入中国?

  Whisper的创始人&CEO迈克·海沃德,没有读过大学,高中毕业后直接开始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2010年,他加入好友布拉德·布鲁克斯创办的阅后即焚的短信公司TigerText,在这里,迈克体会到了匿名社交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2012年,24岁的迈克和布拉德创立了Whisper 。创立之后,Whisper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截止到2013年底,成立仅两年的Whisper月页面浏览量已经接近30亿,每位用户平均每天在该网站上停留20分钟,每天查看8至10次内容。

  Whisper(耳语)之所以选择在现在这个时间进入中国,迈克尔·海沃德说了三个理由:第一,中国国内的匿名社交市场已经被培养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大的趋势;第二,中国大都是独生子女,这和美国很不一样,美国家庭一般都有2-3个小孩,小孩他们会很自然的和哥哥姐姐讨论事情,但是在中国,没有这个机会,很少有途径去说一些内心的话;第三,中国人的性格比美国内向,交流也不是那么直接,更加压抑;综合这三点,在迈克尔看来,匿名社交更适合中国人,是一种刚需,市场前景很大。

  与此同时,最核心的人员也逐渐到位。目前Whisper中国本土团队已经有20多人,在进入中国时,并没有采用外资公司常见的联合搭建团队或者从相应的公司挖人的做法,而是采取了成本最高也是认为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郑辰雨和康奈尔大学的王宇成来牵头组建。两人出生在中国,在美国念书,均在Whisper(耳语)美国总部工作过,在派驻中国之前,对中国市场和相关情况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美国总部对于中国公司高度授权。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灵活和信任,团队可以做关于市场、方向等决定。中国版本的耳语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之前的美国版本,而是以whisper为精髓,深入定制的一款适合中国本土的产品。

  对于国内产品厂被模仿和抄袭的问题,Whisper团队并不担心。恰恰相反,团队成员认为“抄袭是最好的致敬”,即使有人抄袭,抄的不过是UI和前端、视觉效果,但是在这后面的东西是无法抄袭的。Whisper作为匿名社交应用的鼻祖,在美国创立和运营了两年多,积累了上千万用户,深厚的运营根基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够有效的帮助他们去调整和优化各种运营策略,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同时,自主研发的whisper综合性的后台分析处理系统,迅速高效的辨识处理各种信息源。这是他们最核心竞争力之一。

  随着中国创业项目大潮的兴起,很多创业者想要进入美国,迈克尔·海沃德对此的建议是必须解决产品和创新的问题。首先是从产品和设计的角度,美国用户体验东西非常多,美国用户跟中国用户相比,注意力时间很短,因为他们接触的应用非常多,创业者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美国人注意力时间很短暂,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必须试图去找最好最好的东西。但是在中国,并不是说最好的产品最终会赢,比如说阿里巴巴跟亚马逊,从产品角度可能阿里巴巴做得没有亚马逊好,但是最终阿里巴巴在运营上胜出了,但在美国,可能产品更为重要一些,所以说,如果中国创业者想开拓美国市场,这的重心要放在产品上。

  产品需要不断创新,从另一个产品角度来说,需要提供美国用户没有的东西,如果是同类产品进入美国,那极大的概率是竞争不过美国本土的创业者的,如果一旦提供了一些差异化的东西,那就不仅仅是进入美国,而是一个全世界通用的东西。提供一个同质的产品,单纯像通过一些市场推广手段去占领市场,这可能在中国可行,但在美国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陌生人匿名社交更符合人性需求

  相比其它应用,Whisper无需注册,直接由系统生成账户,大大降低了用户进入的操作成本。发表秘密的形式更加丰富。用户在分享秘密的同时,同时可以将秘密加上自己的创意:用户可以拍摄或者从相册中选择一张背景图,也可以自己搜索一张趣味图片。在背景图片上输入自己想要分享的秘密,字体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调节。

  Whisper同时也具备应用社交功能。应用提供发表秘密的地理定位,用户除了可以查看最热、最新的分享信息之外,还可以查看“附近”用户的分享内容。同时还可以私信自己感兴趣的用户。在原有内容分享的基础上加入社交元素,将用户沉淀下来。

  在whisper团队看来,舍弃通讯录等相关的熟人关系链来做社交性质的产品充满了挑战性。因为没有事先的关系链支撑,完全靠内容难度要大很多。但是,靠关系链支撑的熟人间的匿名社交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用户发布秘密后,能看到的全是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尽管是匿名的。但是由于共同工作生活的场景、语言表达的个人特点等有迹可循的因素,会极大的限制用户的表达欲望。用户表达的真实度和深度都会有局限性,有很多的现实顾忌和局限。

  但在一个全陌生的平台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陌生人的匿名社交里,可以放松的表达,“whisper提供一个像青年旅舍或火车上一样的环境,在这把你的心里话对陌生人说出来,并且找到真正的共鸣。”Whisper提供的匿名社交的需求,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需求,它在互联网来很久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倾诉和发泄是人内心深处的最底层需求之一, 不管是一个家庭主妇,还是一个大学生,他们都有倾诉的需求。当然倾诉内容是非常不一样的,whisper要做的就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不管是在Facebook、Twitter还是Instagram上面,用户展示的都是最光鲜的一面,比如旅游、社团活动、美食、收到礼物等等,基本都是用户有意无意的一种包装,很多时候展示的不是“我是谁”,而是“我希望别人眼中我是谁”。一个正常的人,是会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但是在熟人关系的社交平台上,有很多情绪不能随意表达。但进入到陌生人社交平台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用户自由挥洒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各种情绪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但是,在用户自由挥洒自己情绪的同时,负面或者攻击信息的泛滥就成了监控的重点。对于恶意攻击、不符合法律的图文、血腥暴力类的信息等,whisper有一套强大的后台系统分析处理,针对实时发布的文字内容进行筛选,如果看到值得怀疑的图文信息等,系统就会自动把这些内容归到待审核的部分,暂不发布。同时还针对图片进行审核处理。这套系统在美国经过上千万级的用户的检验,已经是一套非常成熟的系统。这套系统在刚开始创业时,就开始搭建了。

  匿名是一把双刃剑,用户既可以用它来倾诉调节自己,也可能利用匿名的特性去伤害别人,但后者不是whisper看到的,平台的有效干预从一开始就保证了整个平台相对的干净。同时,whisper有专门的团队进行人工过滤和干预,及时处理不合时宜的内容。Whisper搭建了全职的编辑团队,任命尼特赞·齐默曼(Neetzan Zimmerman)担任Whisper总编辑,团队整理编辑Whisper上的有趣的内容。他们和Mashable等多家媒体合作,提供有意思的内容。

  90后用户并不是中国独特现象

  不管是国内的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媒体,对于新兴的90后用户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疑惑。在迈克尔看来,90后现象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这其实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现在在美国,移动互联网相对也是个比较新的产业,在美国也是发展不久, 90年前后的用户是最早接触到这一批的用户之一,他们是生活在信息化和网络化中的一代。迈克尔举例说,这就像60年代,电话刚刚面世的那个时代,老一代人极少使用电话,因为他不习惯,但是后面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很自然的就开始使用了。90年代之前出生的用户,由于互联网在那个时代并不兴起,在使用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美国,也面临着9后用户这样一个同样的问题。

  在迈克尔看来,中美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公司基因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互联网和美国互联网不同的发展模式。以社交应用为例,Whatsapp和Wechat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Whatsapp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都非常克制,只是围绕着社交和聊天之类的功能,广告和其它流行的元素都没有,而Wechat却越变越大,包括聊天,电商,游戏,购物,充值什么都有。这是一个与不同国家消费结构紧密相关的事,比如15年前,在美国就已经有这种案例,卖电视和VCD是绑定的,但是生意惨淡,没卖起来,因为美国的消费者就会觉得说这电视不好,VCD也不好,大家都认为不好的东西才打包在一起卖的,这是美国的一个消费习惯和文化。

  从产品特性和公司基因来看,要想形成微信这样的产品闭环,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做这些事时,大多都要做得很好,但其中有一个核心模块必须做得特别好,比如说微信,聊天做得特别好,它可以在现有的资源和有事上去做衍生的功能,比如电商等。但Whatsapp肯定是没有这种实力去做,能做到的公司可能只有Google,或者Facebook、或者Apple,所以,Whatsapp在一开始就没有办法涉足这么多领域,因为它如果试图做了,也肯定做不好,它没有这个实力,反观Google、Facebook、Apple要做这些,肯定要倾公司之全力才可以做,所以风险很大,Apple现在也在努力形成这个闭环,有支付,有健康,但是它要想做到像微信这样,它如果觉得风险非常大,它也不愿意这样做,所以就导致了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才有可能做这样的东西,其他公司要么做不了,要么根本没有能力做。

  记者:刚才谈到的80后和90后用户之间的巨大差异,因为用户的这种差异性,你们对产品方面做不同侧重点吗?

  迈克尔: 不会,虽然用户的年龄阶段有些不一样,但实际上,从人的本性来讲,倾诉是不分年龄阶段的,是人的根本需求。

  记者:在PC互联网的时代,产生了如谷歌、腾讯等巨型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区分会更加精细化,你觉得可能再产生这种巨无霸的公司吗?

  迈克尔:现在移动端呈现一个非常碎片化这样一个情况,任何一个市场细分都有这样的现象,移动互联网公司竞争,可能有若干个相对较大的公司。现在一个势头就是说,用户和行业越来越细分,这其实是一个越来越不可阻挡的势头,这些所谓大公司,越来越难在某一个领域、所有的小领域都获得先机。后面很难再出现巨无霸的公司。

  记者:中国互联网创业处于一个高峰期,科技媒体也很多,但实际上这些媒体生存得都很困难,在美国,科技媒体的生存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是怎么赚钱的?

  迈克尔:科技媒体在美国也挺惨的,现在已经没有几家了。它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价值所在,受众群体很小,但是这些人又有很大影响力,它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说科技媒体如果想赚钱的话,你只要营造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比如说很多公司的各种会议,比如说孵化器这样的一些东西,包括招聘,或者各种活动,这些是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之内的,我们应该借助科技媒体为核心把它聚集起来。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