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绵阳西部现代物流城电子商务项目、“菜鸽子购物中心”将上线……短短一个月内,将“上马”数个电商项目。
这速度可不一般。“快,是因为紧迫感。”11月4日,绵阳市商务局机关党委书记丁明勇坦言,参加论坛后,实打实增加了他的“危机意识”,“电商之势不可阻挡,传统企业转型已是必然。”
传统企业齐力“触网”转型
绵阳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并迅速形成规模。尤其是2013年底,绵阳设立500万元“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电商企业、平台发展,截至9月底,绵阳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已超1000家,交易规模达1112亿元,成为省内第二大电子商务集聚区。
尽管如此,绵阳仍在奋起直追。做了十几年传统商贸企业的赵飞,就做足了“加速跑”的准备。去年底,他做了一件让同行“惊呆”的事情—花大钱办起网上商城:“再过几年,80、90后成为消费主体,消费习惯瞬间就变了,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转变理念,要让传统企业的‘一把手’真正意识到,电子商务已势不可挡。”在丁明勇看来,当务之急,就是将事关电子商务的“两大工程”迅速提上日程。一是实施电子商务平台支撑工程。。二是实施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工程。
开挖农村电子商务潜力
如今,赵飞的商城总算磕磕绊绊开起来了。就在11月4日当天,江油还组织了几十家传统农产品公司负责人,向赵飞讨教“跨界”经验,一个新消息就在当时“惊呆”在场的老板们—赵飞钓上了京东这条“大鱼”。“我们正在和京东谈合作,准备建一个农村电商生鲜基地。”
透过这个信息,不少企业负责人看到了农村电子商务这个新趋势。“不错,这就是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赵飞透露,就在近几天,他们将在大雁镇建一个农村电子商务体验店。“体验店里不仅有人员,还将配有智能柜,村民能在上面买卖东西,也能使用各项充值业务。”
无独有偶,瞄准农村电子商务这块“肥肉”的,还有马玉清。
作为绵阳市高水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的信息中心主任,马玉清让组建于1993年的传统农业公司转型做电商:“大家都想做,那就看谁做在了前面。我们网上平台在月底就能上线,线下近1500个商家,都能在线上找到。”马玉清告诉记者,为延伸业务,他们还将以村为单位建配送点。“每村一个配送点,每个点位都配备了电脑和人员,专合社、村民、企业等都可以在配送点实现网上买卖。”马玉清告诉记者,村级配送点即将在三台县开建。目前,公司已与中国农业银行达成协议,在三台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结算系统,覆盖全县967个村。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