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梁春晓:信息技术创造巨大“红利”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8 10:31:31
点击: 1120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相交汇的历史机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专家指出,要把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培育发展信息经济,作为新常态下撬动政府转型、产业转型和企业转型的新动力、新途径、新领域,加快培育新业态,营造新环境,努力形成发展新优势,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

  “中国已接近追赶式发展的边界,无可避免地会遇到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的转换,就是要从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提高效率推动增长”。

  日前,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信息化形势研判专家高层研讨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不考虑2008年底一揽子金融危机应对计划带来的增长,中国的GDP增长率则从2007年第二季度15%的历史高点到2012年7.8%低点,已经整体回落了五年,步入了近年最长的回落周期之一,为此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迫在眉睫。

  而从长远来看,“信息经济是增长与转型的核心动力”,梁春晓指出,“区别于工业经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互联网、云计算成为新的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发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大规模、社会化的全新分工形态的出现,促使商业从机械化系统向生态化系统演化,生产效率实现全面提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财富”。

  巨型市场浮现信息技术创造“红利”

  梁春晓梳理了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从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就表现得越来越紧密,使技术进步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大幅提高,成为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电力等能源动力以及信息技术都是最具代表性的通用目的技术。通用目的技术并非要解决特定的问题,而是要发挥为其他领域的改进、开放提供能力。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以信息与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本轮通用目的技术革命,已经在全球爆发出强大的经济能量。

  以互联网为例,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2010年全球互联网经济已经达到2.3万亿美元,占G20国家GDP的4.1%,超过意大利和巴西GDP之和。在英国,互联网经济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建设和教育领域。在美国,互联网经济对GDP的贡献则超过了联邦政府。在韩国,互联网产业位居前六大行业板块之列。而在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增速为GDP增速的5倍,远高于进口贸易、汽车产业以及建筑业等。

  与工业时代的基础设施,如电力、铁路、邮政网络一样,新时期由宽带、IDC、云计算等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要解决的是经济运行中最核心的动力和运输问题。这也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是一切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载体。新信息基础设施的安装,以及IT部门自身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持续下降,刺激了经济各产业部门的IT投资,实现了IT资本深化,完成了新技术新要素的扩散。由于信息成本不断下降,减少了交易成本,进而也催生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各个产业部门出现的大规模改造和重组,也因信息数据要素自身即时性技术特征,形成了高度分工的实施协同网络,全面提高生产效率。

  信息技术创造了“结构红利”。在信息技术进步驱动产业依次向互联网迁移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由信息密集型发挥出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结构红利”维持了经济持续增长。

  据介绍,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美国企业在软件上的开支上升了100倍。1995年以后,美国的44个产业中有31个产业对经济加速增长做出了贡献,4个信息技术生产产业虽然仅占GDP的2.9%,但对美国经济复苏的贡献却占到了四分之一,而17个使用信息技术的产业则是占到了另外的四分之一增长贡献值。

  在互联网经济深刻影响下,一个巨型市场逐步浮现。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仅电子商务应用规模就超过10万亿元,其中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了8万亿元,中小企业在线销售和采购的比例均接近30%。

  梁春晓表示,以上这些仅仅还只是开始,信息技术正全面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由此而发生的技术变迁、经济结构变化将会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加速转型。

  存量变革整体转型寻求两化融合的新起点

  当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向立体多维的方向演进,技术体系化创新和产业生态竞争的特征日趋明显,信息经济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以信息化驱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把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中国转型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必须经历的发展任务。它将会为路径的选择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梁春晓指出,未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应该站在更高层次上制定战略。

  梁春晓认为,我国应该“增量中崛起,存量变革,整体转型”。在实施过程中,第一阶段即是增量崛起阶段,应该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基础设施,并在世界范围内提供服务。目标是大力发展信息生产力,以信息经济促进结构调整,拉动内需释放产能,拓展投资空间,稳定经济增长。相关部门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着力发展新兴信息经济,如电子商务流通体系,信息消费、电子商务服务业、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同时建设信息经济的基础设施,包括宽带、云计算、大数据物流网络等。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就是寻求存量变革和整体转型的阶段,通过完善信息经济制度和治理模式,持续创新全面促进信息要素的流动。

  据了解,信息技术在改变信息结构、提供信息流动方式的同时,也对交易费用形成冲击,进而自发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更低交易成本的经济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政府部门应该借鉴互联网业面对海量主体的成功治理经验,转变治理思路,培育生态化、平台化、分布式、自组织的治理机制。

  还要通过信息经济增量带动和基础的支撑,盘活和变革经济存量,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强化经济增长动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变革流通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未来中国的两化融合,周宏仁建议指出,“近年来国际上与两化融合相关的提法很多,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互联网、3G打印、德国工业4.0等”。这其中,“特别值得我国企业重视的应该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这对我们会有很多启发。”他认为,本质上这才是一个基于物联网和智能物理系统的、企业级信息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是两化融合的新起点和新高度。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