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画城桐庐的生态密码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8 11:27:27
点击: 1186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自古以来,桐庐的迤逦风景,成全了不少人的“爱美之心”。

  这座城,历经岁月变迁,不但没有消磨掉最初的纯净,反而出落得越发标致。作为“杭州后花园”,桐庐虽只是个县城,却享誉在外。

  桐庐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如今这个有着1800余年建城史的县城,在近几年中经历了一次次令人惊喜的蝶变:拔地而起的高楼,让城市长高了;摇曳生姿的绿树红花,让乡村变美了……桐庐坚持“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全力打造县域大景区”。坚守本色,始终把生态作为战略资源打造,切实保护好这一方山水。

  全城一张画

  “山水间的生态文明诗,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这是前不久“中国画城”桐庐荣获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环境奖时,评选委员会给出的颁奖词。

  近年来,桐庐以“一环两区两城”为重点(“一环”即城市大环线;“两区”即城北老区和江南新区;“两城”即科技城和健康城),优化规划体系,完善设施功能,有机更新新、老城区,立体式融入大杭州的发展中。

  在桐庐县城的变迁中,人们惊叹于城市建设“画家”的绚丽画笔,而成就“美丽桐庐”的这支“马良神笔”正是源自桐庐高起点、大手笔、前瞻性的全域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思想。

  桐庐的决策层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一个城市的形象便是该城市的生产力。大手笔挥就一幅蓝图:着眼长远,战略性谋划城镇发展空间,留足城镇发展提前量。通过县域总体规划的编制,重点突出城镇组团整体发展与区域协调的发展战略。

  站在立山国际26楼的城市展示中心,俯瞰整个县城时,可以看到一条富春江将桐庐分割成新城和旧城,但形散而神不散。江南新城现代摩登,江北老城雅卓古朴,两城发展共享,又各有所长。

  在这个深秋时节,从杭千高速收费站出口而下,经过一个华丽大弯,极目美景让你恍若置身于画卷。随风凋落的银杏树叶正以金黄的姿态铺洒在路面上,而远处的高楼鳞次栉比,在艳阳下熠熠生辉,尽显繁华。这条双向8车道的迎宾大道即迎春南路,这一路向左右两旁扩散,展现的便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居住概念结合的江南新城。

  由迎春南路向北,可分为迎春商务区、滨江城市综合区、城市生态景观区及桐庐富春江科技城四大区块,规划大师柯布西亚曾说过:“如果能够把花草、树木、流水、山峦、光和风根据人们自己的意愿从自然界中精萃出来,再与建筑巧妙融合,那么人间就接近于天堂了。”这种自然和建筑的浑然天成在这四个板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是桐庐城市美丽的精华之所在。

  全域规划引领

  世界规划大师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要想更深刻地理解城市现状,我们必须掠过历史的天际线去考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踪迹,去探求城市远古的结构和原始的功能,这是我们城市研究的首要责任。”桐庐的城市规划者正是如此,在规划中尊重历史、尊重自然。

  桐庐像是一幅中国传统的文人山水画,不仅体现自然美,更重视人文魅力的实现,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水生态和传统文化是桐庐的灵魂,也是“美丽桐庐”打造的天赋底蕴。桐庐的城市规划充分挖掘山水资源,利用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独特优势,全面彰显山水品质。同时突出历史文化传承,在整体规划布局中讲究疏密有致,注重单体建筑的个性化,避免千篇一律,力求更多的地标性建筑。

  既然是一幅中国山水画,“留白”这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不可或缺。桐庐很注重规划的延续性,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自县城跨江发展以来,一直坚持主要发展框架,不断强化“山水城”空间格局的营造,与时俱进地完善和修编相关规划。城市只有保持适当的尺度,才能在永恒的变化汇总协调保持自己的特色,正因为此桐庐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甘于“留白”、善于“留白”,给城市精品亮点的打造留足了空间。

  桐庐运用“全域景区”的理念规划自己,也以“景点”的要求滋养了每座老桥、每朵莲花。围绕“美丽乡村”和“美丽县城”两大主体,突出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同时,规划编制中结合桐庐实际,大胆创新探索,首创“风景桐庐”规划,编制完成了“风景桐庐”建设总体规划及城市色彩规划、水系景观控制规划、绿道系统规划等近20项“风景桐庐”。

  “慢悠悠县城”的发展哲学

  “桐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说。一边保护环境,一边思考如何发展。这个“慢悠悠”的县城新一套的发展哲学是“环境先行、GDP跟上”。

  “环境好了,不是让老百姓守着山水没饭吃,而是让青山绿水的成果惠及老百姓,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桐庐县旅游委员会主任徐利民说。桐庐县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利军介绍说:“中国画城不能缺少如画般的生态环境,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桐庐已经连续7年保持交界断面下游出境水质总体优于上游入境水质,全面消灭了境内垃圾河、黑臭河,全县83条河流已有80条达到Ⅲ类以上水体。今年年底前将全面消灭不能游泳的河。”

  慢城并非意味着不发展,而是搭上了“绿色美丽经济”的快车。2013年,桐庐总计实现接待游客86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0万人次,这约是桐庐总人口的6倍。乡村旅游实现营业纯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58%,带动农产品销售3.5亿元。

  这就是中国画城“美丽经济”的能量。

  作为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取景地,桐庐精细打磨的不仅是“生态美”,更有“城乡美”。

  在这种培育模式下,这里生长出“以休闲为美,以慢为美”的特殊“产业美”。不仅县城游越发红火,美丽乡村也成了农民致富的源泉。尤其是近年来,桐庐注重品质业态,建成了特色高效的产业发展平台:建立迎春商务区、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山健康城、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等城市经济新平台。

  诚然,小溪石桥、牧童水牛这些看似画卷的场景,在主打“全域游”与“慢生活”理念的桐庐比比皆是。

  “绿色美丽经济”下,人文美、生活美不断酿造。一座慢下来的城市,更关心城市里的人,人们的表情,表情中的幸福指数。桐庐不仅仅是将快速城市的步调放慢而已,而是创造出了一个环境,诠释新的生活状态,让人们真正回归生活本质,重启对生活和自我的重视。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