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让城市复归“海绵”本性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8 11:31:18
点击: 1202

  远古,人们从大自然中而来,围城而居。现今,人们在城市中蜗居,向往大自然。现实中,我们放飞的梦想总有羁绊——川流不息的车辆,停车位争夺着最后一片绿地;浪漫休闲的脚步,体验着水泥地砖的坚硬;不速而至的倾盆大雨,城市汪洋困阻出行的脚步……

  近日,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时把它们吸纳起来,缺水的时候再吐出来利用。

  “在原生态的情况下,森林、农田、河湖,甚至城市都是天然亲水的。”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看来,城市原本就应当是与水共生的。

  被抑制的城市“呼吸”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今后各地城市将建立“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以留住80%左右的雨水,用来涵养水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而硬化地面的大量存在让这些水资源只能从管道中排走。甚至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雨水流失率高达70%。

  2011年,武汉市共产生88个渍水点,换来网友“到武汉看海”的调侃。随后,“到天津看海”“到河北看海”等内涝灾害,把表面光鲜实则堪忧的城市问题暴露无遗。当城市一再扩张,道路越来越多,靠排水管网解决内涝问题的思路已经行不通。

  作为北京市政府水资源方面的关注者,韩水法曾屡次“上书”,建议合理利用中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据他介绍,“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在欧美国家已经进行了20多年。它被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下简称“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名字。这个概念之前在一些地方已经被提出。

  据悉,“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已经写进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今年将编制《全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并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

  “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水系、绿地、防洪、排水、道路等专项规划中,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还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曾公开表示。

  而规划及其实施因涉及河道、管网、道路、绿化等多个部门和专业,往往是城

  陕西试水“低影响开发”

  建设海绵型城市,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先行先试值得关注。

  据了解,沣西新城是我国西北地区首家全面推行雨水综合利用的城市,这种“不同”正是收集雨水的方式之一。

  在沣西新城,马路隔离带显得与众不同,它不再是有着台阶的水泥道,而是比道路低几公分的绿化带,名为“植生滞留槽”,即在城市道路边低几公分区域种植灌木花草,铺上粗砂砾石,再把我们平常看到的下水道格栅设置在灌木花草间。当大雨来袭,路面被污染的雨水通过植物的吸收净化和填料的过滤吸附之后,渗入周围土壤,对地下水进行一定量的补给;未下渗雨水或过量的雨水则排入蓄水槽,进入市政管网,方便干旱天气时对植被或景观的补水。

  这种尝试得到了专家的认可。长安大学组成专家组,从目的性、地域性、经济性、安全性及施工的便捷性等方面,对沣西新城雨水综合利用方案进行了评审。专家组认为,沣西新城的尝试突出了雨水的综合利用,实现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达到了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洪涝的目的,同时对于引领西北地区水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环境状况改善有着突破性的重大意义。

  如何把雨水综合利用起来,很多国家和城市都有尝试。沣西新城定位于“新”,这个“新”首先就体现在城市理念上,资源的节约利用是城市重要理念之一。正是因为秉承这样的理念,“低影响开发”在沣西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概念,更是一种建设理念并付诸实践——在市政道路上,采用植生滞留槽、生态草沟等工艺,保证所有道路范围内绿地都能收集到雨水;在房屋建筑上,采用雨水花园、生态绿地等工艺,用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汇聚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在景观绿地内,采用生态湿地、生态雨洪系统等工艺,将临近的市政道路、小区雨水汇流至绿地内。

  让城市回归自然

  来自江南水乡的韩水法几十年来目睹了北京的缺水现状。他认为,目前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京的干旱化。除了严格控制抽地下水,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还可以充分利用中水。北京城市周边缺乏大型湖泊和湿地,可以利用中水把一些河滩地和低产地改造或恢复成湖泊和湿地。湖泊和湿地对水质要求较低,还可以用自然的方式适当地净化中水。

  “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太缺森林和湖泊了。城市中间保留若干自然湖泊和森林是完全可行的,不同的城区可以通过现代的轨道交通方便连接。”韩水法说,建设亲水城市,关键还在于全民都能够参与,政府有决心。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看来,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的角色。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

  一直以来,重城市化、轻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在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看来,此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发布,也延续了以往的倾向。他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同样不能忽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

  温铁军举例,现在农村建的各种大棚过多过滥,造成降雨时部分地区内涝严重,这恰恰是我国在都市农业和城镇转型等方面经验不足的表现,未来仍需加强探索与实践。

  他同时指出,有必要调整城市绿化思路,鼓励市民加入阳台农业、小区农业,像西方转型城镇那样计较食物的生态足迹,促进高耗水、化学化的绿地转变为市民菜园、市民果园。最终,让小区业主成为全社会集雨改造的巨大力量。

  邵益生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他称,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扮演好养护者角色。同时社会公众可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成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