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红谷滩新区成为江西省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地区之一。2014年6月,省委书记强卫专门来到红谷滩考察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求下大力气推进。“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在把3年后的工作往前推。”威珊茹对记者说。
除了红谷滩新区,江西省还有5个试点地区——萍乡、新余、樟树、共青城和婺源。近日,江西省住建厅、发改委和工信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江西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几年江西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然而,怎么建,拿什么建,对于各地而言,仍是一个新的课题。
规划之惑
理解不透,指导缺乏
“江西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做好针对性的顶层设计,有重点、有选择地建设好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模块。”作为国内较早投身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兴通讯政企事业部华中区总经理郑健提到的顶层设计,是指政府的全局规划。他说:“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建设的成败。”
细数江西省6个试点地区,特点各异,如何让智慧城市这个载体为己所用?省住建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处长王融向记者出示了一份任务书,上面写着6个试点地区的规划与目标,在“创建特色”一栏中,有的城市方向很明确。以萍乡为例,当地政府将结合“两老一枯竭”和“中国鞭炮烟花之乡”的城市特点,将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地面沉降和水位下降监测预警系统,完善从原料、生产、物流到销售全流程安全监控的鞭炮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建设。
也有城市写得让人难以明白。“根据共青城需求量身定做的,符合共青城发展特点的城市管理创新工程。”共青城的任务书中如是描绘自己的创建特色。王融认为,这样的情况,与江西省智慧城市创建的整体环境有关。“目前,大家对它的理解还不透彻,加之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团队出谋划策,当地政府很难一下就制订特别明确的规划。”
对于共青城,郑健认为当地可以重点打造智慧园区,为更多小企业提供“拎包办公”式的服务,让员工也能“拎包入住”,一切都非常方便快捷。
运营之痛
资金不足,壁垒深厚
资金,是建设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支撑。2013年1月,国家开发银行对外公布,将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但我们还没有听到哪个城市真正获得了国开行的贷款。”郑健说:“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银行对于回报的顾虑。”
记者从省住建厅的一份资料看到,在创建智慧城市上,共青城共设计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预计59亿元。樟树计划投入43亿元,婺源43亿元,新余13亿元,萍乡仅低碳经济智能产区项目就需要60亿元。如此巨额投入,钱从哪里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资金保障,各地政府仍在想办法。”王融说。
资金的不确定,让一些地方不得不考虑“新”的路子:企业要想参与当地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投资建厂,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上,企业有着自己的一套发展战略,尤其作为高科技企业,早已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这有悖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它需要的是更加现代化、更加智能化的布局,而不是重新回到老路上。”郑健无奈地说。
除了钱,各个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也成为困扰。最近,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副所长马宁在南昌坐公交车时发现,一些提供无线网络的车辆,往往只有指定的运营商,如果不用它的卡,仍然无法享用。“这样的情况还能称之为‘智慧’吗?”马宁说。
“除了运营商,政府部门之间的壁垒更为牢固。”郑健举了一个例子,城市十字路口往往有很多监控探头,“但你能想象一根杆子上装上十几个探头的现象吗?交管、城管等部门各自为政,数据不通,典型的资源浪费。”
要建设智慧城市,共通共享的大数据平台是基础,但至今为止,江西省仍没有哪个城市真正建立了大数据中心。
未来之路
公私合营,为政府减压
智慧城市不是一竿子买卖,作为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城市发展项目,“公私合营”或可帮助政府解决资金少、回报慢的问题。
2014年初,财政部为解决地方政府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融资难题,提出“公私合营合作制”,即政府和社会资本组成项目公司,针对特定项目或资产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并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到特许经营期满后,项目公司终结并将项目移交给政府。
“这样的方式非常适合江西建设智慧城市。”郑健认为,这既能满足企业盈利的需求,又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独自承担的投入和风险,从而实现轻资产运作,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随着智慧模块的增多,还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兴起,加速政府的回报。
目前,江西省6个试点地区都已建立专门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鹰潭、吉安也在积极准备国家新一批智慧城市试点的申报工作。对于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国家仍没有明确的正式管理办法,如何让城市变为名副其实的“智慧”,还需要各个地方进一步探索。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