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需要10平方米工作区,一个创意、一台计算机,就能创造出每年30万—50万元的“创意GDP”。以较少资源的投入,创造出几何级数的产出,常州创意产业基地去年年产值超过220亿元,这是常州用地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同频共振的缩影。常州市委书记阎立提出:“不拼土地、不拼资源,更重视发展的质态、绩效,走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精明增长的新型产城融合发展道路。让每个生产者的产出越来越多,让每个百姓得到的发展红利越来越多。”
用地杠杆
撬动产业攀升微笑曲线
走进常州创意产业基地,几座造型现代的异形楼宇呈现眼前。以环球恐龙城为核心、东经120大道为轴线,融创意产业、休闲旅游、文化消费、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江南动漫名城已初露峥嵘。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最大的创意就是资源整合、产业聚合。市委、市政府通过产业链整合,把“中华恐龙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资源整合,成立了龙控集团为龙头的创意产业基地,激发活力,聚集了海内外企业600多家,形成了以软件与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广告新媒体和创意旅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构建了以中华恐龙园为依托的“文化—科技—体验—衍生”独特产业链。基地年产值从2009年的63.5亿元到2013年的突破210亿元,单位面积年产值从建园初的8000元/平方米到如今20000元/平方米。基地管委会副总经理周战军介绍,平均一幢楼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就达到2800万元。
创意基地成为常州智创天地的“硅谷”,也是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缩影。常州人认为,资源禀赋不足不要紧,人脑是最大的资源。资源有限,市场无边,产业无界,创意无穷。目前,常州已经成长起常州科教城、创意基地、三晶孵化器等一批走“精致、高端、科技”节地模式的产业园区。从某种程度上看,节约集约用地成了转型升级的“指挥棒”。常州作为传统的工业制造明星城市,正积极推进以轨道交通、碳材料、智能数控和机器等特色“十大产业链”建设,通过“产业支撑城市、城市提升产业”的产城互融思路,用智能技术制造智能装备,做出智能化的产品,推广智能化的应用,向“智”造名城转型。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命根子。过去靠牺牲土地换发展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如何通过节约集约用地破解保资源、保发展‘两难’问题,按照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总体要求,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增量为主、粗放低效向内涵发展、集约高效转变,进而推进城市发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土地行政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常州国土局局长徐建伟说。
4月23日,省委书记罗志军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会议要求,在全省深入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计划,在更高层次上探索建立具有江苏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努力开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常州市政府率先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率先出台了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从“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优化”、“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三方面,围绕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两个着力点,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实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保障支撑全市经济更大规模增长的目标。为配套这一政策,相继出台了《关于完善和实施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制度的通知》、《常州市市区工业项目竣工用地核验实施办法》、《企业用地回购的实施意见》、《常州市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等文件着力挖掘潜力,优化供地结构。
积极贯彻落实《关于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2]382号)要求,完成常州在“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率不低于29.04%。截至2013年底,常州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已下降27.76%。
产业园区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点,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配置,在设计研发等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且占地面积小的产业中寻求突破。常州科教城秉承“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内外开放”的建设理念,在全国各地纷纷兴建“大学城”之际,放弃“大而全”,针对企业迫切需要的大批高技能人才实行错位发展,集中规划和建设了高职教育园区。6所院校占地不到5000亩,学校之间没有围墙,道路、绿地等公共设施和教学资源共享。汇聚智慧人才、裂变智能产业,常州科教城正以平台经济开启二次创业,以科技服务引领内涵发展,对内呈现的是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全生态”,对外打造的是力推转型升级的“正效应”。围绕智能终端、智慧城市、工业设计等战略方向,常州科教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产业链由“制造”向“智造”根本转变,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根本转变。
为促进节约集约,常州市还采取多种激励政策,鼓励用地单位提高利用效率。如:对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不用补缴土地出让金,并减免部分规费;建立全市集约用地考核奖励机制,对考核成绩前三名的地区,给予指标奖励,提高各级政府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性。
善做善为
向改革创新要发展效益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大有可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市低效利用土地的二次开发等,需要进一步探索推进。常州市国土局副局长贾金庚说,深化改革是一个突破口,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效益、发展空间,常州致力于做到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效益,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产出,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实惠,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环境质量。
日前,常州首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武进签约发放。武进惠民农业服务合作社葛建新为周边3000多亩土地提供农机服务,还承包了500多亩地种植水稻。“一家一户的小田变大田搞高效农业,获得的贷款将购置无人植保机等新型农机,可谓是穿着皮鞋种田。”去年,武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7.9%,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7家,农地股份合作社23家,新组建家庭农场80家,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功能,相当于挖开了农村沉睡已久的金山。在此基础上,武进区出台了建设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的意见,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所,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所有的资产资源的产权交易,交易范围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等十个方面,畅通规范流转渠道。
对于城镇产业用地的二次开发,常州探索出一条以产业链龙头企业集聚、市场化手段优化供地的办法。对已办理过相关用地手续但利用效率不高、产业能级低的土地,通过对其重新开发利用,以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苏南产业强区,武进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在企业内部、周边通过资源重整、产业链耦合形成专题特色产业园,形成上下游企业与母体联动,大企业引领与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长海复合材料瞄准中国的“欧文斯科宁”,打造年销售150亿元的玻纤复合材料基地。这个地块占地141.6亩,收回前该地块内有19家小企业,年均总产值不足2000万元,收回低效土地出让给长海玻纤,前后用了不到20天时间。近两年,常州处置存量建设用地近1.6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万余亩,存量土地利用率达到60%以上,也有效遏制了新的闲置土地产生。科技+制度
“一张图”背后的双支撑
当前,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常州积极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全国试点的机遇,率先通过科技手段的集成运用,利用“一张图”工程、电子政务系统、三级动态执法巡查系统等信息化成果,建立起国土资源管理的数字化神经网络,实现了卫星影像、在建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国土资源规划、基本农田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的整合,并与土地执法巡查等行政监管系统迭加,与“批、供、用、补、查”等业务数据库衔接,构建了资源开发利用“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系统,让违法用地无所遁形,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说起常州自主研发的土地利用动态巡查系统,常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余立新如数家珍:
库存海量。数据容量达500GB,扫描输入了约15万页所有供地电子档案。可以查询2000年迄今每个供地地块的图形、属性、档案。
智能比对。多红线叠加,多系统整合,多条件设置,掌握地块演变,明晰地块“属性”,监管地块“履约”。通过征地红线图、出让红线图、土地宗地图叠加,全程记录每个地块的历史演变过程。基础信息输入后,可以设置出让金缴纳、地块开发期限、容积率核算等关键词实现预警提醒。
动态延伸。管理手段由重审批环节向批前、批中和批后监管并重发展,贯穿了国土资源的“批、供、用、补、查”的各环节。
制度保障。常州先后颁发了《常州市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试行)》、《常州市闲置土地处置工作流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建设用地使用权批后监管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土地利用动态监管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完善了开发信息公示制度、履约行为预警制度、现场核查监管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制度。
戚墅堰区在全省率先启动集地理信息、卫星定位、无线通信为一体的土地执法三级动态巡查系统。执法人员利用手持PDA终端采集地块坐标信息,拍摄现场照片,之后将巡查信息上传系统。“手持PDA能精确到2米范围内,只需要在工地或企业外部定位采集信息,与现有地图叠加对比,有没有违法就能清楚看出来。”分局法规监察科科长高雪峰熟练操作着手中的仪器,短短十几分钟就完成了一个地块的巡查。回到分局,高雪峰用户中心三级动态巡查系统,采集到的信息录入数据库后,通过服务端系统一键分析功能,将巡查地块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土地权属等数据库进行叠加分析,计算巡查地块与土地利用规划符合程度,是否存在潜在权属冲突,判别巡查地块是否合法。随后,系统自动生成巡查报告,报送市国土资源局,如发现疑似违法地块,同时报送区政府。
“一张图”的背后,是常州致力于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基本达到所有业务审批环节及报批材料都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流转,实现了“人员、业务、流程、数据”四个信息技术全覆盖。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