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北京现在很凶残,不代表上海以后不会逆袭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7 21:40:57
点击: 1198

  任志强又开炮了!

  “你太以为上海了不起了,上海是不是金融GDP比北京还低,你强调什么中心?就是上海人自己认为的,你的高校能比北京多吗?请问你的院士比北京多吗?请问最优秀的小学比北京多吗?从小学开始你比北京多吗?为什么领导把孩子送到北京上小学?不送的上海来呢?不用讨论,北京永远是中心,一百个上海也代表不了北京。”

  任志强的这番话本来和科技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媒体的想象力总是很丰富。很快地,有些人举出了大量的例证和数据说明,互联网的勃兴让北京把上海远远抛下。

  其实不用太多的数据,一般人都能感受到北京作为互联网中心的寡头地位。前有四大门户,后有百度、360,再到今天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硬件公司,以及美团陌陌等一票有望冲击100亿市值的垂直巨头。可以说在目前移动互联网大多数细分领域,北京都掌握了制高点。

  有人把北京互联网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媒体,从四大门户到今日头条,新媒体一直都是在北京孕育并壮大的。在百度地图上输入“媒体”、“传媒”、“科技博客”等关键词,位于北京的搜索结果数量都明显高于上海。远在珠海的手机厂商魅族和在广州数码测评网站Zealer最近都选择在北京召开发布会。Zealer创始人王自如认为“在北京获得传播的成本最低”。

  媒体扎堆带来的后果是风险投资的涌入,带着江浙口音的投资人涌入北京向互联网圈撒钱,已经是创投圈最近两年的一大景观。

  除了信息和资本的密度,上海的人才市场也对创业公司不够友好。有数据显示2013年复旦交大财大上外四所学校本科生就业的最大去向都是外企,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是机关和国企。而北京的高校,以清华大学2013年为例,就业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高达60%。

  这些因素,在我上月底去上海拜访几家创业公司时就能明显的感觉到。一家新能源汽车创业公司的硬件团队全部是兼职,来自上汽等大公司,在拿到A轮投资之前他们会继续脚踩两只船。而他们的创始人已经连续进行过四次创业,软件团队中主要是他从北京带来的班底。

  拜访的另外一家创业公司已经拿到了A轮,和创始人见面那天是周六下午,我指着空荡荡的办公室笑着问他,“你就没像老东家那样搞个996什么的吗?”这位前阿里和盛大的程序员也笑着回答我,“在上海那么狼性就招不到人了”。在后面的交谈中他告诉我,有几个同时开始在园区创业的公司,做着做着就跑到北京去了。

  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上海和上海人有自己的特点和节奏。比如他们很懂生活,大众点评、饿了吗和格瓦拉电影网是本地生活服务的早期开拓者。比如他们很务实,江浙沪地区完备的上下游配套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拥抱经济接触。

  最近报道过的化合物交易平台Molbase就是一个例子。还有我们没报道过的康迪和时空电动车,他们看到电动汽车的需求之后迅速和传统行业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出了双座电动车的租赁业务。虽然产品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也没有夸下海口要做中国特斯拉,但是现在已经产生了现金流。

  如果把思路和眼光打开,你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的例子。到时候你就不免动摇:北京的激进和上海的稳妥到底哪一个更适合互联网发展的?上海究竟是被北京打翻在地还是只是在做俯卧撑?

  08奥运会之前,上海人还在嘲笑北京地铁的手撕票,这才过去多少年?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