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红利更多,投入不变,损耗更小。随着今年年初,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公布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智慧城市是否真的智慧,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注意哪些?
“智疗”城市病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因素之一。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将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未来2O年,中国估计有3亿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镇。未来10年,在全球发展最快的100座城市中,将有97座来自新兴市场,其中中国占有8座;新兴国家对全球经济体贡献的比重日益扩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与各种资源逐步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日益显现,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许多特大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出现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人员流动速度加快,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不断突出,交通拥堵愈加明显等。
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面对越来越尖锐的城市问题,“城市病”、“大城市病”的出现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考验也更为严峻。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对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更新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使信息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从功能到效率得到全面升级,使数字化城市向集成化、智慧化、协调化发展。
所以,智慧城市对我们的最大意义,就是它能解决问题。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是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智慧城市的意义,就是解决城市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难点问题。
智慧城市是城镇化战略发展的历史要求,是解决欠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的有效途径,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城市病”的最优化方案。但到目前,虽然智慧城市的好处我们都看在眼里,而智慧城市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智慧城市实际很遥远
早在1999年,数字城市的概念便已经在中国传播开来。我们知道,数字城市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将原有信息数字化,通过统一或分散的平台进行管理。而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传感技术、智能分析技术以及云计算能力,将原有数字化信息集中化,智能化,实现感、传、知、用功能,达到整个城市的智能化,促进城市内生发展的动力。可是在目前全国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当中,我们有没有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达到数字城市的标准了吗?现在的中国城市,呈现在公众面前的环境、生态以及包括城市建设、交通拥堵等众多民生问题,使公众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面临诸多的挑战和烦恼,这令人颇感担忧。当我们清楚的知道智慧城市是解决以上“城市病”的最佳解决途径时,我们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又达到升级为智慧城市的水平了吗?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不停地在奔走,有一天他突然停了下来。周围的人问他,你为什么停下不走了?他说,我前面走得太快,把灵魂落下了,我得停下来等等它。数字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灵魂是否被落下?信息化建设工作,它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近几年会看到一些新闻:某某城市耗资数亿建设WIFI覆盖全城,这其中包括不久前北京60余路公交车实施公交WIFI系统。而在这些举措的背后,必然会跟上打造“智慧城市”的旗帜。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无线设施覆盖率的拓宽依旧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环节。
并不是这种表面的东西不需要,但思考信息系统的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更多关注本质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挖掘分析所得到的东西,对人们的规划和有效的决策到底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信息系统和数字城市建设的灵魂所在。
编辑:陈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