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东北再出发:谋求内外兼修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7 21:45:10
点击: 1104

  “东北新一轮的振兴,可以沿东北边界开始。李克强总理提出面向东北亚加强开放平台建设,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来说,肯定了关注东北亚各国并与之谋求合作与发展的思路。但是,东北亚各国相对来说经济实力不平衡,呈现两极分化。所以,另一个发展思路可以是以哈大线为主线串联各地,以沿途各城市为起点推进转型,再带动省内其他地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近日李克强总理提出“六箭齐发”的举措更是把东北发展拉到了“再出发”的新高度。但从近期各地陆续公布的地方GDP数据来看,东北地区的表现不佳。问题究竟在哪里?在国家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东北能抓住机遇顺势而起吗?

  经济增速垫底全国

  “六箭齐发”促再出发

  截至记者发稿,我国已有30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4%,共有23个省份经济增速达到7.4%或以上。东北三省的情况却并不理想,辽宁的GDP增速仅有7.2%,吉林就更是只有6.8%。虽然黑龙江的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但结合今年第一季度情况来看,也并不会太理想。

  “北大仓”曾经是让东北人引以为豪的称呼,石油煤炭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支撑了东北三省多个城市的萌芽和发展,拥有优秀重工业基础的东北更曾经一度成为我国城市密集繁荣的区域。从全国宏观来看,每个省市自治区的发展节奏不一样,有的加快有的放缓,这是经济发展中的常态。但对于东北三省来说,曾经领跑全国的重工业基地现在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发展路径,让人担忧。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创琳教授对记者解析了目前东北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为曾经的东北带来巨大效益,也推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但其老牌工业基地的特质已经深入到这一区域的生产理念、方式乃至人的观念中,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模式没有彻底更新,这使得无论是产业转型或是城市转型的推进都并不顺利。

  资源曾经是东北发展的重要依托,但发展多年,许多地区如今已经面临资源产量锐减甚至枯竭的难题,这部分城市的转型之路又有了不同于工业城市的要求;从大的外围环境来说,煤炭等资源价格的降低也客观上不利于东北的发展。

  在东北整体经济发展低迷的背景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会议上提出六大方面举措以期促东北“再出发”:对内包括提出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加强民生保障,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紧扣转方式、调结构,做强实体经济等侧重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改善人民基本生活条件的举措。对外则体现在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面向东北亚加强开放平台建设等着重打造更加开放、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上。

  长期以来的发展路径,让东北自身存在着诸如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市场化配置资源能力薄弱等问题。也限制了东北自身开放意识和能力发展,再加之东北亚邻国存在经济和政治问题,东北的“走出去”也一直不如人意。六大举措从内而外细化了东北接下来的发展思路,以此为基精准发力,或能促进东北“再出发“。

  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求转型

  “六箭齐发”的举措体现了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心。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方创琳指出:“我们要认清东北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的长期性和难度,不要急于求成。”

  “促进东北再出发,包括了再工业化、再城市化以及再幸福化三项。”方创琳提出这一观点并加以阐释:在传统资源优势减弱、亟待更新传统发展思路的现在,东北的经济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呢?再工业化不止要关注开发新产业,还要注意结合并利用传统工业优势,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储备,这些都是东北独有的优势。

  除此之外,“东北不少城市就是依托资源而生的,比如石油、比如煤炭。几十年开发下来,资源的减产乃至枯竭就意味着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次生城市病。这一部分城市的转型要怎么做?资源的优势减少不意味着没有,应在合适利用的基础上,寻找城市发展的新基点。”方创琳进一步解释了再城市化的意义。

  再城市化又与再幸福化密切相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东北各城市再城市化乃至再幸福化可行的发展思路。“东北很多城市都有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问题,比如大庆市的工业比重就占到了70%以上,还有许多城市都是以加工工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太少,这不像一个城市,而像一个矿区。”

  满足了温饱之后,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们对更高层面消费的需求,对于东北来说,人口基数和消费能力都能够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创琳接着说道:“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和知识性服务业。对于东北来说,什么服务业都可以发展,包括传统服务业与高端服务业,就像交通、物流和金融等等,未来的城市发展要求,也会越来越要求现代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国家也可以从产业倾斜转移的方面进行考虑,给予相对其他地区更高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比如高科技项目,制定更优惠的政策,促使这些地方的转型。”

  东北尴尬吗?

  回看过去,东北的确有非常辉煌的发展史。但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的崛起,再加之“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发展思路,让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开花;而近年的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分别面朝国内、面向海外,提出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此时,版图上的东北,似乎略显尴尬。

  “每一个时期,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都会有所不同。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把中国内部十一个省市连了起来;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海外,覆盖西北西南东部;海上丝绸之路差不多把沿海地区串了一条线。但这并不是说,只发展上述区域。如果只论没有被划入到上述经济带或者没有被设立成某个经济带,我并不觉得东北尴尬。”方创琳首先强调了东北并没有处在“被发展遗忘”的尴尬位置上。

  的确,新的经济带并没有覆盖到所有地方,华北的一部分和东北就在此列,而华北地区京津冀的发展正处在上扬阶段,那剩下的东北到底该怎么办?

  方创琳提出,东北新一轮的振兴,可以沿东北边界开始。李克强提出了面向东北亚加强开放平台建设,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来说,也肯定了关注东北亚各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思路。但是,东北亚各国相对来说经济实力不平衡,呈现两极分化。所以,另一个发展思路可以以哈大线为主线串联各地,以沿途各城市为起点推进转型,再带动省内其他地区,也是可行的路径。毕竟,交通红利是无可比拟的优势。

  东北三省的土地辽阔,又有强大的重工业基础,虽然近年来从GDP数据看,经济表现不佳,但这并不能说明东北发展已无后力。石油煤炭都还有,土地、粮食等更是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资源,所以资源优势东北仍然拥有,长期发展工业的基础建设优势能够为转型提供好的背景,相应的人才在此积聚多年更是不可多得的优势。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