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两区同建:德州城镇化做对了什么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7 21:47:53
点击: 782

  7月25日,国务院李克强来到山东德州考察城镇化改革试点。此前,德州城镇化曾得到过李克强的两次批示。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总理的关注?

  从2011年德州就开始探索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的城镇化改革模式。在李克强刚刚前来视察的德州陵县,每个新建农村社区周边都规划有一个配套的产业园区。

  在这一模式下,社区是基础,是“安居”之所,集中为从农业中富余的劳力提供近乎城市的生活环境;园区为支撑,使其“乐业”,提供与城市打工所获收入相当的就业机会。随着园区扩大,吸引更多的农民流转土地、住进社区,从而推进城镇化。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通知,中国城镇化改革大幕即启。德州城镇化改革能为即将展开的这场改革带来怎样的借鉴?

  德州在做什么

  26岁的刘书焕家住德州市陵县宋家村,从学校毕业后她一直在淄博、北京等地的纺织厂打工。像大多数打工者一样,刘书焕离乡进城是因为种地收入太低,村里又无就业机会。

  目前,德州陵县户均拥有8.5亩土地,每亩种粮纯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每户纯收入只有八九千元。刘书焕在北京的纺织厂打工每月就能挣到五六千元的工资。

  在外打工挣得多,开销也大。刘书焕回忆道,在北京时每月租房要支出2800元,再加上吃、穿、行等日常开销,每个月所剩无多。

  2013年,刘书焕的家乡宋家镇建起了崭新的宋家社区,旁边的工业园区进驻了不少工业企业。为了年幼的孩子,刘书焕放弃了城市的打工生活,进入园区的海润丰国际服装有限公司就业。她现在每月只有三千多元,但因吃住在家,节余却更多。

  目前,刘书焕家所在的宋家村已与宋家镇政府签订协议,村民即将统一搬迁到宋家社区入住,新建社区已接近城市的生活环境。刘书焕发现,越来越多的亲亲戚朋友像她一样,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家乡附近的城镇就业。

  宋家镇镇长孟广芬介绍道,2011年以后,宋家镇工业园区开始招商,企业不断增加,提供的就业机会已超过了镇驻地的适龄户籍人口。30岁至50岁年龄段的多数务工者,尤其是已婚生子的农民,开始返乡。

  德州从2011年开始尝试的“两区同建”城镇化改革。按照这一模式,政府在每一个农村社区周边同步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园区。社区聚集了农业富余人口,园区则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园区打工后,又吸引着更多的农民流转土地、住进社区。社区与园区相互推动,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

  目前,整个德州市累计投入360亿元,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378个,约30万农户搬入新社区;同时,德州市共规划建设876个农村产业园区,目前已有405个形成规模,40万农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认为,两区同建关键在“同”。农民搬进新居后要住得好,必须稳定就业,有持续的收入来源。

  陵县已开工建设20个农村新型社区,总投资27.9亿元;同步建设产业园区25个,吸纳劳动力3万余人。

  同建与互动

  7月25日,李克强来到德州陵县考察城镇化试点。这是一个位于鲁西北平原,农业人口占81%的传统农业大县。

  农业大县往往是财政穷县,城镇化率较低。县委书记马俊昀坦言,陵县最需要追赶的指标就是城镇化率,目前仅为41.7%,而德州为45.2%、山东省为52%、全国为51.27%。

  陵县的镇域实力不强。目前,该县乡镇驻地平均人口仅3000人,这一指标德州市为7000人,山东省为26000人。陵县最强的乡镇财政收入仅有6700万元,德州为11764万元,山东为110147万元。

  在马俊昀心中,城镇化是调整工农业比例、解决陵县落后状况的主要途径。按照测算,全县三年内城镇化改革将涉及2.7万户,全部“楼房化”居住,按每户13万元左右计算,将直接拉动社会投资30多亿元;原有村庄复垦后,全县可新增土地26126亩,如果种粮可新增收入每年为2612.6万元,如果种菜则是种粮收入的十倍,如果全部建厂,则是种粮收入的百倍。

  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使农民“安居乐业”。以往,农村居住规模过小,往往导致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功能不健全,使用效率低。以边临镇为例,该镇辖边临镇等42个行政村,公共设施投建耗费巨大。镇长田兆文介绍道,在文化建设方面,上级要求每村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两三间文化室,但每村只有三五万元。如果集中居住在一个大社区,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就有200多万元。

  目前,陵县已规划了41个农村新型社区,每个社区设计规模约1万人左右,集中安置周边村落村民。同时,在每个社区周边至少规划一个产业园区。

  陵县“两区同建”指挥部副总指挥王华营介绍道,规划上,多以现有乡镇驻地为中心,把距离相近、具有共同风俗和民情的村庄规划入一个中心社区,人口规模均在5000人以上,有的近两万人。与此同时,根据现有产业特点规划产业园区,有的社区以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为主导,更多的则以工业为主导。以园区的就业规模决定社区的建设规模。

  农民要从农村搬进社区成为城镇居民,将面临着巨额房款和更高日常开支的压力。以陵县为例,社区建设成本约为1300元/平方米,农户平均购房100平米,共13万元。其中,每户宅基地占地六七分,扣除市县两级财政补贴16万元/亩后,每户平均须支出3万至5万元。根据测算,陵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村民的3倍左右,水、电、气、暖等人均消费是村民的2倍。“政府要使农民搬进社区成为居民,首先需要园区建设先行,提供高收入的就业机会,使其能够负担起数万元的房款和较高的日常开支。”王华营说。

  例如,边临镇德尔利产业园涵盖了钢材加工、铝材加工、机器制造、商贸流通等四大产业,可提供上万人就业机会,两个大型纺织厂也需两千多产业工人。该镇规划了一个占地525亩中心社区,计划将42个村的1.7万人全部搬迁至中心社区居祝

  宋家镇中心社区从2010年开始建设,可安置宋家孙、侯楼村两村2000多人居祝宋家镇镇长孟广芬介绍说,2012年下半年,该园区建成招商,鸿泰纺织、明科新能源等多个企业入驻,每月三四千元的收入吸引了附近越来越多的农民。如今,宋家镇社区新建楼房已基本售罄,企业增多使得镇财政收入每年递增200多万元。

  海润丰国际服装有限公司是去年刚刚落户宋家镇工业园区的一家纺织厂。该厂生产科长张敏表示,社区工人数量已无法满足用工需求,企业买了4辆大巴和十多辆面包车,到附近村镇招工。明年工厂即将新建一个车间,又将新增近千人的用工数量。宋家镇政府也正计划根据园区工人增加数量,酝酿社区三期扩建工程。

  德州市统计局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州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033元,比上年增加72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到了农民收入的近一半,而在工资性收入中,有六成以上是来自农民在本乡本地就业所得。

  约束与突破

  各镇纷纷建设园区对外招商也使得工业用地指标骤然紧张。

  边临镇镇长田兆文介绍道,目前,大企业、重工业普遍选择落户市级开发区,而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对镇级园区的投资十分活跃,但园区却常常因为工业用地指标缺乏而无法接纳。

  田兆文认为,眼下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兴起一股下乡潮。他举例说,纺织厂在城市每月2000元很难招到工人,因为城市吃住行成本太高,可在乡镇,月薪只需1500元。这类企业用工数量大且对成本敏感,同样招收1000名工人在乡镇每月就可节省50万元成本。

  同样,整个德州市也出现了各县争相上马工业园区、工业用地指标捉襟见肘的现象。

  园区受到土地指标所限,社区建设则面临启动资金的短缺难题。根据城镇化改革流程,乡镇政府要先行垫资建设社区,再将农民迁入,等到原有村庄复垦、验收后,市县政府每亩16万元的财政补贴才能到账。垫资周期长达1年至1年半的时间。

  王华营表示,为了解决启动资金的难题,有的乡镇采取以土地补偿开发商的做法,有的乡镇则是采取农户先交一部分、开发商垫付一部分、政府预拨一部分的办法。即便如此,城镇化启动资金仍有近1/3的缺口。

  对于农民来说,城镇化是一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陵县县委书记马俊昀认为,在城镇化改革中,绝不能把城市建设的理念、标准,原封不动地、机械地搬到农村来,绝不能忽视农民群众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和风俗。比如,在社区规划上,不打乱续几千年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种族关系、互助关系;楼房建设中,尽量保留农村传统村落独有的田园风光,做到有广尝有水面、有片林,有承办婚丧嫁娶的场地,有专门停放农机具的仓库等。

  发展中国论坛与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对德州起草的一份调研报告则指出,德州市两区同建的显著特征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传统农区的工业与农业的产业边界、乡村与城镇的空间边界、农民与工人的职业边界,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提升。

  正是这份调研报告得到了总理的批示,促成了李克强此次德州之行。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