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滚滚袭来,高新技术代表了世界发展的方向。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贵州省委、省政府,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大数据、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吹响了贵州、贵阳迈向“大数据”时代的号角。新的形势、新的使命,贵阳高新区作为贵州省惟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生态文明、大数据的理念在贵阳高新区落地生根。
为此,贵阳高新区抢抓大数据产业发展契机,紧紧围绕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教育、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休闲农业等“六大产业”,形成以大数据为龙头,以大健康、大教育为两翼,以高端制造业为机身,以现代服务业、都市休闲农业为机尾,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产业发展体系,在奋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中当“急先锋”、做“顶梁柱”,阔步迈向数据时代、生态文明新时代。
今年1-7月,贵阳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持续攀升。其中,营业总收入完成1515.41亿元,同比增长24.9%;工业总产值完成1283.87亿元,同比增长19.7%。目前,园区聚集企业5926家,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0家,占贵州省的36.4%。贵阳高新区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绿色发展之路。
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要求。如何守住这“两条底线”?贵阳高新区一直在努力,并将其融入园区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在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
今年以来,借力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的“3.1”北京大数据产业招商推介、“3.21”深圳大数据和旅游产业招商推介以及自主招商方式,贵阳高新区积极对接洽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电子商务、装备制造、新材料、金融等产业项目。1-7月共洽谈项目616个,签约项目108个,投资总额429亿元。
看似枯燥的数字,见证了贵阳高新区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沿着发展大数据、推动科技创新、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这条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大数据产业 “1+3”发展思路
作为“未来的新石油”,大数据正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热点,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拥有财富、拥有未来。
如何发展大数据产业?如何把大数据这种新能源、新资源转变成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贵阳高新区聚精会神,按照“1+3”的思路,全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努力交出满意答卷。其中,“1”就是指大数据产业。这是贵阳高新区未来最核心的产业,是主导产业、龙头产业。“3”就是大健康、大教育、高端居住,它们既是大数据产业的高端配套,同时自身也是巨大的产业。
在大数据产业方面,目前,贵阳高新区已经确定了“一廊三园七中心”的大数据产业规划布局。
一廊,即从长岭南路到沙文片区白金大道,一条大数据走廊串起了金阳园科技园、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南园科学城和北园大数据城。同时,该区围绕这条大数据走廊,聚集云计算中心、呼叫中心、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大数据产业资本服务中心、大数据产业人才服务中心、大数据产业科技研发中心、大数据产业端产品制造中心,着力构建完整大数据产业生态链,从人才、金融、研发等要素保障到大数据端产品制造等关键环节入手,全力把大数据产业做实做深做长。
贵州省实施“7+N朵云”工程后,贵阳高新区抢抓机遇,又引进了食品安全云、教育云、环保云、社区云、媒体云、电子政务云、智能交通云、医疗云等“云”企业,全国大数据产业呈现了“云上贵州,数聚高新”的发展态势。
同时,贵阳高新区通过打造大健康、大教育、高端居住,为大数据产业提供高端配套。通过“一城两翼三心”的大健康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医药及健康养生产业。通过建设未来教育城,打通十五年的求学通道。通过重点建设生态科技城十八小镇,让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为大数据、大健康、未来教育的投资者、管理者,高端人才、专业人才等提供高端居住配套。
贵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贵阳市综保区党工委书记、贵阳市白云区委书记杨明晋表示,贵阳高新区要成为发展大数据、大健康的主战场、主阵地,真正打造成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核心区、展示区、引领区;综保区要按照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提出的“打造贵阳发展制高点,引领贵阳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除了贵州省、贵阳市已经明确的重点产业要在综保区聚集外,还要推动大数据、新医药、金融、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在综保区集聚,实现网内网外并联推动;白云区要充分发挥拥有高新区、综保区的巨大优势,尽快在大数据、大健康、大教育、高端居住及关联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区要整合优势资源,实现统筹发展,努力打造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杨明晋说。
高端制造业
乘云而上
9月5日,贵阳应宏尖端技术有限公司、贵阳领达自行车贸易有限公司在贵阳高新区完成注册登记,标志着台湾顶新国际集团在贵阳投资42亿元的项目正式启动。
此前的8月14日,贵阳市政府刚与台湾顶新国际集团及其旗下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和应宏科技公司签定投资合作协议。短短21天,这一重大项目就落地启动。
据介绍,根据投资协议,双方在可穿戴设备及高端制造、食品生产、大数据产业及物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大数据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商业模式。协议显示,这个完全由后者投资、建成后年产值可达70亿元的项目,主要包含4方面合作:一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及高端制造。投资4亿元,在贵阳高新区建设手机、平板笔记本、智能可穿戴设备、3C类生产厂、新型碳纤维纳米薄膜生产厂、碳纤维自行车生产厂、服务器生产厂等;二是食品生产。投资11亿元,在贵阳市白云区建设康师傅贵阳生产基地;三是大数据产业。投资22亿元在贵阳高新区建设云端大数据总部及大数据电商平台;四是物流园区建设。投资5亿元在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33万平方米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顶新集团和康师傅的西南物流中心。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项目,投资大、涉及领域广、产业业态新、发展前景好,对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探索大数据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此外,作为“3.1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签约项目,中兴通讯将投资10亿元,在贵阳高新区建设贵阳中兴电子科技园,分别建设数条智能手机和射频模块生产线,达产后年产智能手机600万台,预计年产值15亿元,射频模块年产值10亿元。
贵阳高新区将围绕大数据,以引进知名企业为抓手,以建设智能终端云制造中心为平台,努力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两道门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全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和实体经济。
相关材料显示,贵阳高新区将做好服务器、机柜的制造,及手机、面板、芯片、蓝宝石下游产品、智能可穿戴设备、节能设备、智慧城市智能设施、遥感器模组、光纤等端产品的制造。
作为贵阳高新区孵化培育的本土企业,贵州汇通华城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中央空调节能领域的领跑者。该公司产品已应用于全国1000多个项目,每年可节约电能6亿度,节约标准煤2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万吨,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贵阳高新区正围绕该公司上下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企业,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据贵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徐昊介绍,园区将紧紧围绕现有的优势企业资源,积极向高附加值、组合生产的模式培育产业微集群。依托汇通华城科技公司的软件优势,加快引进富士康机构件生产线,培育软件服务+硬件生产的节能机构件产业集群。依托皓天光电生产的蓝宝石,加快与清华大学——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蓝宝石“触摸屏”试制生产,力争全球首发碳纳米蓝宝石触摸屏手机,成为高端智能手机的领头羊。
目前,贵阳高新区正部署围绕区内企业贵阳网用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SNSOS国产操作系统,策划中华文化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主控芯片SOC生产基地等10余个大数据及关联产业制造项目,同时加快富士康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产品,宽带资本大数据存储设备生产制造,博大智能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等一批项目建设,迅速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
科技创新
奔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贵阳高新区凭什么率先迈进“数据高新”?惟一的答案就是科技创新。
“用好中关村要素, 让中关村因子激活贵阳高新区能量,带领贵阳高新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贵阳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年来在中关村要素带动下,贵阳高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一路高歌猛进。
据了解,为了大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目前贵阳国家高新区正围绕科技创新,紧紧抓住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的历史机遇,全力抓创新平台、科技金融、人才特区建设等高端要素和平台聚集。
在聚集创新平台方面,贵阳高新区牢牢抓住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这个大平台不放松,软硬并重,管建并举,重点抓好与清华大学建立数据科学研究院贵阳工程研究中心和贵阳大数据交易平台;与富士康合作建立的富士康大数据研发中心、碳纳米研发中心;与北京博易智软技术公司共建大数据技术研究院重要平台建设。同时,贵阳高新区将建设车库咖啡,加快推进创客社区孵化器,形成“创客联合办公+技术工厂+创客生活+创客学校的孵化模式”。一年来园区成功引进了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贵阳分部、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一部一院”和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一站一台”。同时,北化高科食品安全大数据研究院、北大——富士康大数据贵州研究中心等一批平台项目已投入运营。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区共聚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研发机构97家(国家级8家、省级42家),建成9个院士工作站和13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4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即将建成,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建。
在科技金融融合方面,贵阳高新区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资本服务中心,完善融资模式,建立科技金融信息系统,为大数据及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撑。在借助中关村“新三板”代办试点平台及代办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打通贵阳高新区非上市企业代办股份申报、股份转让通道的同时,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也动作频频。
与贵阳银行合作建成贵州省首家“科技银行”,并正式运营、成立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加快打造大数据产业资本服务中心……目前,贵阳高新区已聚集全省90%的股权投资基金和50%的科技金融机构。
在抓“人才特区”建设方面,贵阳高新区正积极筹建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学报国贵阳基地、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促进会等,同时加快高层次人才公寓建设进度,充分利用好已投入使用的贵阳国际人才城,力争全年引进2支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个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一年来,贵阳高新区依托贵州省惟一“人才特区”,依托贵阳国际人才城打通与北京和上海的人才通道,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端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加强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合作,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就地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初级人才。同时依托中科院贵州科技创新园、贵州科技城等平台建设,继续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目前,已对贵阳国际人才城进行优化并投入使用,建成蓝领公寓190间、人才公寓40余套;聚集各类人才5万余人,其中,院士13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6人,创新创业核心团队50余个,成为贵州省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
在科技创新中,贵阳高新区一路行进,一路欣喜。一年来,中关村种子不但生根发芽,更产生裂变效应,带动整个园区创新氛围,使园区企业进入科技创新鼎盛期。
数据显示, 仅今年上半年,在知识产权申报工作方面,贵阳高新区专利申请量达559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7.5%。专利授权量369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7.2%,同时,16家企业实现专利申请零突破,完成年度目标53%。
贵阳高新区将凭借科技创新,奔向大数据时代和生态文明新时代。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