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我们将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目标,牢牢抓住经济转型升级、城市提升能级两个关键,突出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完善城市形态三项重点,加快打造转型发展引领区、城市功能提升区、总部经济集聚区、争先进位示范区。”谈到下一步发展思路,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陆晓棣这样说。
推进产业提质增效
典型
常熟高新区坚持围绕产业招大商,围绕招商抓配套,稳步推动开发建设,产业链式效应逐步明显。上半年,高新区引进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项目9个,增资项目10个,注册资本占上半年招商项目的70%。三大产业上半年产值占比72%,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举措
下半年,高新区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业态提升,加快打造现代高效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依托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品牌,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加快与上海浦东人才城及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协会合作,通过嫁接、整合方式,加快引进人力资源产业。依托全市千亿级汽车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两整车一中心”的品牌效应,加快发展汽车生产性服务产业。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载体,加快集聚总部经济、融资租赁、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苏宁云商运营中心平台的落户,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及相关物流产业。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发挥汽车零部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作用,延长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以德资为重点,完善产业园区的载体功能,打造装备制造业高地。充分接受上海自贸区的政策辐射,努力实现高端服务在上海、配套服务及延伸的高端智造在常熟的产业发展定位。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狠抓31个工业和服务业在建项目、29个待建项目的进度,抓好25万平方米工业载体和30万平方米科技服务业载体的建设进度。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典型
今年以来,广和服务外包产业园、顺软件园和同济大学加速器等科技载体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华顺软件园、同济大学加速器预计三季度可投用,广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年底或明年初投用。浙大光电研究院已启用,上海交大汽车轻量化研究院运营公司已注册,并启动装修。随着创新平台量质并增,高新区逐步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高新区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加快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体系。激发大学科技园的品牌活力。依托紫金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着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激发科技载体的产业活力。充分运用社会资本的市场配置功能,丰富产业内容,增添产业活力,增强产业优势。加快构建专业化创业企业孵化器、规模化科技企业加速器、特色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体化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激发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高新区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力度,争创高新技术企业,争当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争做“313”企业。着力实施规上企业“树标杆”计划、科技企业“小巨人”计划和创业企业“小升高”计划。激发科技人才的知识活力,营造好科技人才的集聚氛围、交流氛围、服务氛围和工作氛围,释放人才的知识效应。
提升完善城市形态
典型南部新城突出规划引领,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管理。目前规划有序推进,核心区域地块控制性详规和南半岛区域控制性详规完成评审,核心区路桥景观、夜景照明、水上景观游线专项规划基本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效。
下半年,高新区将更加注重功能完善、品质提高,加快打造产城融合的南部新城。全面融入主城。依托南部新城毗邻常熟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三环路建设、投用的机遇,全方位、多领域地主动承接市区辐射,进一步加快与主城区的对接与融合。突出新城特色,进一步构筑新城产业特色,实现城市功能服务于产业壮大、城市形态服从于产业定位、城市形象有利于产业发展。进一步构筑新城生态特色,实现生态城市孕育绿色产业,生态环境突出宜居宜业,生态水系彰显持续发展。进一步构筑新城科技特色,实现科技特色呼应科技产业,科技特色吸引科技人才,科技特色集聚科技资源。丰富城市功能,着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金融、商务、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现代社区居住等配套功能,全力引进商务宾馆、综合性医院和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功能项目,逐步形成南部新城较为完备的功能体系。
编辑:李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