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虚拟运营业务是一块软肋?
什么是软肋,简单地说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目前的虚拟运营商,如果单单以独立的虚拟通信业务进行运营和考核的话,毫无疑问,将是一块大大的软肋。
为什么这么说?来看看国内现有的通信业务市场分布和所谓的虚拟通信业务的价格和流量产生机制就知道了。虚拟通信业务是现有的互联网公司或者是第三方的流量、话费中介公司,从基础的三大运营商出批量获得一定成本的流量和语音通信价格,再以自身的行业或者细分市场优势卖给大众消费者,赚取其中的差价。但是,在现有国内绝对的通信业务垄断和价格批发机制不明确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批发中转业务将成为理论中的差价盈利,实际上很多业务都是价格倒挂。
其一:在中国的虚拟通信业务推出之前,国内的通信市场业务已经日趋完善,特别是在用户的占有上,基本上被移动、联通、电信这三个移动通信运营商所瓜分。在客户的渗透率上,国内的三大运营商基本上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在欧美,虚拟运营商发展时,整个移动市场渗透率可以达到40%,而目前虚拟运营商集中运营的城市市场,移动通信用户的渗透率已经几乎达到10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用户已经被三大运营商抢走了,留给虚拟运营商的余地很小。
其二:虚拟运营商的运营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并不那么市场化,也就是由三大运营商垄断。也就是说,有时候虚拟运营商拿到的批发价,比三大运营商卖给消费者的还要贵,也就是说,打价格战很难发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实际上现阶段运营商给予虚拟运营商的政策并不优厚,三家运营商的流量批发价差不多都是110-120元/G,语音批发价略低于0.1元/分钟。一些促销力度较大的省份,譬如预存话费返话费,通信运营商套餐折算下来的价格或给予集团客户的价格,都要比批发给虚拟运营商的价格低地多。
其三,即便是虚拟通信运营商领域,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内部集中现象,也就是主要的虚拟用户集中在少数几个平台,而其余的平台用户很少,为用户持续提供低价格的套餐价格的能力和意愿也有限。工信部此前分两批发放了虚拟运营试点牌照,19家企业获得入场券,未来还将有第三批虚拟通信运营商的介入。但是,截止2014年9月,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中国虚拟运营商用户在20余万左右。内部人士透露,京东、阿里和蜗牛移动用户数前三共占据70%以上。
所以,虚拟运营商在国内绝不是一块可以迅速带来效益的甜馍馍,很大程度是一块鸡肋,虽然短期内成本高 ,收入小,还有可能成为几大通信运营商手中的玩物,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第三方公司趋之若鹜要做虚拟通信运营商呢?这块鸡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惦记?
正如文章开头说提到的,如果把虚拟通信业务单独作为一个产品条线进行考核,那么毫无疑问是一块鸡肋,一个是市场空间小,一个是资源和成本受制于人。但是,如何将虚拟通信业务作为很多大互联网平台的一种增值服务,来进一步获取和提高用户的粘性,并和平台上的其他产品和增值服务匹配起来,那么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思路。
在这一方面,阿里和京东都存在类似的尝试。其实,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考虑。已经习惯了三大通信运营商的服务,你虚拟运营商在没有价格优势和体验优势的情况下,凭什么让客户放弃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传统用户习惯和粘性,来使用你的产品?这个问题对于一般的虚拟运营商是很难回答的,也只有拥有丰富的其他互联网产品服务体系,如电商、金融、物流和积分系统等多元化的阿里和京东才具备这样的整合实力。
对于阿里而言,预约阿里号码的前提必须是拥有淘宝账号。阿里是希望能把淘宝、天猫、支付宝和数字娱乐等阿里平台上的服务,通过阿里的虚拟通信业务提供给用户。这意味着阿里也是将通信放在了补充的位置上,利用通信将用户带入串联起来的阿里各种产品和服务生态圈。
对于京东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通信只是一个入口,串联起京东背后的电商、游戏、云盘、物流、金融等服务;同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促销平台,主要目的是黏住既有核心用户,同时发展新的用户。
所以,阿里和京东成为虚拟通信市场中主要的用户占有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再简单提炼一下,虚拟运营业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具备市场盈利潜力的行业。对于大多数虚拟运营商而言,这将是一块很大的鸡肋,而对于少数的综合性的互联网大平台而言,虚拟运营将成为平台的一种较好的增值服务生存下来。道理很简单,运营商掌握着定价权,掌握着产品的源头,同时,运营商体量庞大,一旦发现虚拟运营商有好的创意,迅速复制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即便再有实力的虚拟运营商都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不可能一直赔本赚吆喝。
作者:拯迪 编辑:陈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