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佛山:城市升级与产业转型比翼齐飞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7 21:55:56
点击: 660

  在德国和新加坡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德国VJP知识产权事务所,选择把大陆首个办事处落户于佛山新城。作为该公司专利代理人的樊星记住了老板的一句话,“市场的力量,会让这里成为德资的华南集聚地”。

  发挥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关键作用,而不是单纯的“拼优惠政策”,这正是一个非一线城市的佛山为何能够吸引到中德工业服务区、广东金融高新区,还有7月23日刚刚启动建设的中欧科技合作园于此兴起的原因。

 ?在这股“市场范”下,佛山探索产业、城市、人的融合,走以人为中心,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升级为路径的产城人融合实践路径。在此理念指导下,佛山多个新城及产业园区在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崛起,引领传统产业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开启制造之都的新城市范。

  新城建设频频引入国际性产业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佛山注重产业载体建设,在多个新城建设中甚至引入国际性产业载体。越来越多“高大上”的国际性面孔出现,佛山新城正是其中一个典型。

  作为广东省中欧合作的新突破,7月23日,中欧科技合作产业园正式落户于南海狮山镇的佛山高新区内。该园区落户的区域,正是佛山“1+2+5+x”多组团城市格局当中的2个市级副中心之一的狮山副中心。

  在城镇化过程中,佛山注重产业载体建设,在多个新城建设中甚至引入国际性产业载体。越来越多“高大上”的国际性面孔出现,佛山新城正是其中一个典型。

  2014年7月,佛山新城内CBD二期大楼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5个月前,汪义标所在佛山市宗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将投资35亿元,在这座大楼内建立起德国服务中心。这是宗申集团在国内布局的第三个德国服务中心,也是该公司首次选址于非一线城市——此前的它的两个布点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

  这座依傍于东平河而生的新城,与万里之外的莱茵河之间越来越紧密,正逐步成为了华南地区吸引“德资”的新高地。

  最新的数据显示,佛山新城与德国合作的项目已经达到34个,已引入了包括欧司朗亚太总部、西门子、有德国中科院之称的弗劳恩霍夫协会、安联保险等多家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知名企业,目前在谈的国内外项目达到80多个。

  今年4月底,在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佛山新城更是从国内众多候选城市中突围而出,入选了首批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

  然而早在2003年启建之初,佛山新城还是一片荒地,当国内越来越多的新城、新区因缺乏人气而遭遇“空城”、“睡城”的诟病时,同步而起的佛山新城却从一片荒地走向城镇化示范区。

  “一座城市的发展,背后必定要有产业的支撑。”佛山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认为,缺乏产业支撑是造成“空城”、“鬼城”的主要原因,而佛山新城从规划之初,强调产业是城市内涵。

  这种强调产业支撑的理念,并非单纯地注入产业,而是体现在产业与城市的共同升级。

  当前,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消失,昔日的“世界工厂”正遭遇因制造成本急促抬高而引发的制造业转型挑战。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佛山面临“中间强、两端弱”的问题,即主要强于中间的制造环节,而产业链前后两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却是弱项。

 ?广东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当比较优势逐渐失去时,要努力用创新优势替代正在失去的比较优势,而不是简单地用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

  而佛山新城明确提出打造中德工业服务区,把工业服务业作为新城的城市内涵,既是为了满足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又补足了佛山第三产业在三产占比偏低的短板。

 ?这样的定位其实是让市场“说话”。从根本上说,中德的产业具有互补性,基于市场的需求,佛山产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德国在佛山具有巨大的技术市场。

  发挥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关键作用,而不是单纯的“拼优惠政策”。念“市场经”的佛山新城,招商上的大智慧吸引了众多“莱茵鱼”主动不远万里游到东平河。

  类似的案例在佛山俯首皆是。比如同样是位于南海沥桂新城的广东金融高新区,因为对接着佛山本土近10万家工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了民资集聚的风暴眼,去年正式开业的佛山民间金融街内,云集了10多家小贷公司。而上个月,广东省首批小贷私募债的破冰之举正是在此诞生。

  产城融合催生多个经济增长极

 ?当物理空间上的困局被逐步打破后,围绕于佛山“一老三新”而建的产业载体,从物理融合走向了化学聚变,推动佛山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与城市升级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成为佛山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

 ?但佛山对于产业园区的建设并非仅仅放手于市场的力量,从这些现有产业载体的空间布局,不难看出佛山市政府的匠心独运。

 ?俯瞰佛山市,从佛山一环季华东出口出来,沿着季华路自东往西走,首先经过的是南海区桂城街道,道路两边每隔数百米就会出现一批在建或已建成的商业综合体。在南海大道交汇处往右转,可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那里已成为佛山最高端的金融集聚区。

 ?到了季华六路开始进入禅城中心城区,季华六路通过下沉隧道与岭南大道交汇,南北走向的岭南大道是目前到达佛山新城的主要道路。离开了中心城区后,视野逐渐变得开阔,一批产业载体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这里是佛山“一老三新”中的最后一新——禅西新城。

 ?所谓“一老三新”是指2011年底,佛山市政府提出强中心战略,一老即禅城老城区,三新则包括佛山新城、以金融高新区为核心的沥桂片区,以及南庄绿岛湖为核心的禅西新城。从现有的城市脉络看,佛山近3年一大批产业载体围绕于“一老三新”的区位而建。

 ?受历史发展的轨迹影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认为,佛山多数地方以专业镇模式为主。

  正是这样的发展现状,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佛山2013年城镇化率高达95%,远高于全国55%的水平。但佛山城镇化的质量并不高,城乡差异大,城市组团之间连接不顺畅,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突出。

  “当城市快速发展,原来的老城区已经不能负荷后,为了拓展空间,多个新城应运而生。”佛山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刘宏说道。

 ?这种产业载体相对集聚于一个脉络,为佛山从强中心的层面,起到了辐射五区,开启均等城镇化之门。

 ?当物理空间上的困局被逐步打破后,围绕于佛山“一老三新”而建的产业载体,从物理融合走向了化学聚变,推动佛山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与城市升级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成为佛山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

  比如中德工业服务区已上升到中德两国国家级合作层面。而在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佛山国家高新区,在2011年明确提出争取用3—5年的时间加快发展,要使佛山高新区前进到全国高新区的前20名至前10名的地位。

 ?7年前成立的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已经成为广东省建设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在2012年8月确立走“亚太金融后援基地+广东产业金融中心”的思路,目前已引进美国友邦、中国人保、新鸿基、富士通等104个项目,总投资达280亿元。

 ?另外,佛山还围绕城镇化推进,建设了中国南方智谷、智慧新城、广东工业设计城、中国南方生物医药城、高明新材料产业基地、南海环保产业基地、广东物联天下物联网信息产业园、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海尔(三水)产业园物流中心等一批特色产业载体平台。

 ?城市“留白”坚持“以人为本”

 ?佛山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认为,一座城市能否真正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最终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而为了避免缺乏人气的问题,城市必须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才能最终回归人的城镇化

 ?当城市与产业共同升级的时候,对应的还有人才的升级,而吸引高端人才,反过来则需要宜居宜商的城市环境与高端的产业做配套。佛山在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已经开始形成这样的良性的循环体,而把握住以人为本,用人的尺度去丈量一座城市,正是这一循环体的核心。

  按照工程的进度,樊星所在的公司将在今年9月入驻佛山新城。但住在东平河对岸的樊星,早已形成了每周必到佛山新城溜达一番的习惯。

 ?每到周末,樊星都会约上三五知己一起到佛山新城的滨江景观带上骑自行车,这是一条绕着东平河修建的滨江景观带,规划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长8公里。启动于佛山“三年城市升级计划”中第一波兴建浪潮,目前已完成了5公里的修建。

 ?“水绿”交融的滨江景观带上,一边是养育着佛山人的东平河,另一边则是成片的绿地,里面随处可见融汇佛山剪纸、陶瓷等地方文化元素的雕塑,还有各种免费公益设施,如免费的露天泳场、足球场、儿童赛车场……

 ?土生土长于佛山的阿欣甚至把自己的婚纱照拍摄场地选在了此处,而上一周,她带着来自广州的亲戚们逛佛山,首选的正是这条滨江景观带。

  “如果把这样的区位选来做房地产,在商言商,绝对有投资价值,但我们坚定地把它留作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佛山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认为,一座城市能否真正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最终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而为了避免缺乏人气的问题,城市必须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才能最终回归人的城镇化。

 ?这样的理念在佛山越来越多的区域遍地开花。比如走出了两家千亿企业美的和碧桂园的北滘镇。

 ?与北滘老城区一河之隔的北滘新城内,依托众多总部经济大楼的兴建,以及和园、水文化街、乐购等高端商务圈的聚集,正崛起一个迷你CBD。

 ?在顺德本地人黄月彩眼中,这样一座身处广佛咽喉的新城内像是一片完全为“人”而生的城市。

 ?紧挨在乐购商业中心旁边,就是相连为一体的北滘广场与北滘公园。在这个成片成片的绿地上,每到节假日都会吸引众多本地或是来自周边的人们前来游玩。

 ?黄月彩偶尔也喜欢到北滘公园里跳跳舞。但这位30岁出头的白领更喜欢带着儿子到北滘的文化中心的图书馆看看书。自从北滘的文化中心在两年前正式开放以后,黄月彩每个周日都会在这里呆上半天。

 ?对她来说,看完书后,到文化中心内的博物馆看看展出,或是到文体中心外常年举办的小型音乐会里听听音乐,这都是何等惬意的生活享受。

 ?这种对人的重视还不仅仅停留在硬件的配套设施,在打造软性的营商环境上,作为民资集聚地的佛山,也进行了许多探索。

  佛山新城正在制订《广东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条例》,目前已形成初稿,一旦通过将从法律层面确立中德工业服务区的地位,为其提供政策保障,打造更加具有国际化、法治化的环境。

  制度层面的创新还不止于此,近年在商事登记改革上走在国内前沿的佛山,把更加优质的行政服务嫁接到新城的平台中,比如一体化审批系统等系统的介入,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

  其中前几日刚刚开业的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绿岛湖内,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到“一窗式办理”业务,服务中心大厅还设有咖啡休闲区和免费wifi,供办理者一边喝咖啡一边办业务。

 ?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对人的重视是无止境的。而正如那条仍会不断延长的佛山新城滨江景观带一样,佛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故事,仍在继续。

  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VS中德工业服务区

  “殊途”同归 产城融合再探路

  样本

  走在佛山新城的滨江景观带上,沿途一个个雕塑与成片的绿地,“水绿”相融的景象,在某种程度上与远在苏州的金鸡湖畔景色颇有些相似之处。

  一个是依傍于东平河而生的珠三角新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一个则是坐落于金鸡湖畔的长三角园区,苏州工业园。这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园区,前者劲吹“德国风”,定位为中德工业服务业的集聚高地,后者以学习新加坡的理念而著称,一个是“中德”,一个是“中新”在产城融合的探路上,两者有怎样的异同?

  欧式理念 最好的资源在园区

 ?从整个园区的建设理念上,不难看出,无论是佛山的中德工业服务区,还是位于苏州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本质上都采用“借脑”的做法。

 ?建立于1994年的苏州工业园,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中国与新加坡两个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并一直以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为榜样。

 ?苏州工业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杰认为,苏州工业园在形成独特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主要学习了新加坡重视规划,即先规划再建设,强调在规划中预埋城市化的种子,同时还学习了“亲商”和“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

 ?而佛山新城作为中德蜜月期下的产物,强调两地制造业的互补性。佛山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德国作为一个工业起步的国家,对于目前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附加值低的佛山制造业而言,有很强的市场对接需要。

  佛山新城以自身为载体,为佛山的制造业与国外的高端工业服务业,特别是来自德国的资源,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这看似各自借鉴的内容并不相同,但上述负责人认为,实际上,无论是向新加坡学习,还是对接德国的产业资源,其实都属于“欧式”理念。

  在这种相似的理念下,苏州工业园在发展了近20年后,与启建于2003年的佛山新城,在已经舒展出来的城市脉络中出现了一些“偶合”。

  比如说,在苏州工业园内,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商业配套几乎都云集于该地,在教育方面,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一批世界名校资源,23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入驻,在校学生规模超7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近2万人。

 ?而佛山新城尽管众多工程还在修建当中,但目前已经能看到的,像佛山市图书馆、文化中心、免费的露天泳场等高端的生活配套要素都能在这里一一找到。

??这种“暗合”,实际上正是两者注重产业、城市、人三者共融理念的投射。

 ?产业定位 “大而全”与“小而精”

 ?但两个园区在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苏州工业园的产业结构上看,云集了各种高、精、尖产业,截至今年初的数据显示,园区内落户了8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48个项目,其中新型产业迅速壮大,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等产业集群发展。

  与苏州工业园相对有些“全品类”的高端产业相比,佛山新城明确要做工业服务业。依托于佛山制造业的坚实基础,“新城要做的,是把佛山的制造业从大到强。”具体来说,就是做强制造业的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的信息化服务、市场拓展两个环节,延伸产业链。为此,服务区已经引进了很多德国的平台,比如研发,检测检疫机构,以及许多制造业标本机构。

  佛山新城相关人士认为,产业定位上的差异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两个园区体量的差别。

  佛山新城即使是与乐从区镇融合后总规划面积也仅有88平方公里,与苏州工业园总共288平方公里的土地相比,显然土地资源上的情况决定了它不能走苏州工业园“包罗万象”式的产业路径。但佛山新城定位在细分的工业服务业上,同样也会争取做到最尖端。

  而苏州工业园由于起步较早,初期为了招商不可避免地引进了一些污染、能耗比较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其实正是给我们的启示。”上述负责人强调,苏州工业园的发展模式上,目前还有非常多值得佛山新城进行借鉴的地方。

  事实上,这座坐落于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已成为国内园区经济的一大标杆,时至今日,该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市15%左右的经济总量。

  而看似“殊”途,实质同归的佛山新城,也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探产城融合的新路径。

  产业,一座城市的生命线

 ?随着全国各地大步迈开城镇化的步伐,近10年来建新城、新区、园区成为全国各地的一大趋势,但伴随而至的却是“空城”“睡城”“钟摆式”生活的诟病。如何区别于“建造一座城”,佛山新城管委会负责人认为,关键在于为城市注入产业的内涵,让产业成为城市可持续运转的发动机,成为点亮城市的生命线。

 ?在全国的“造城”运动下,作为制造大市的佛山,近10年出现的各种新城概念也达到了10余个。但佛山的新城大军,在物理空间上,弥补了佛山过去“诸侯经济”所导致的资源过于分散的问题,形成了环绕于“一老三新”区位上的多个产业载体。

 ?而更重要的是,佛山对于这些园区的产业规划上,并不同于一些园区仅仅注重房地产项目,相反,佛山的新城大军中强调的是引产聚人的前置,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实业注入新城市中。

 ?这种实业的选择,又是兼顾到本土产业的转型升级,让市场在资源配套上发挥关键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一个非一线城市的佛山,能够打造广东金融高新区、中德工业服务区,这关键在于,佛山拥有庞大的民营资本,作为民资的集聚地,对于融资,天然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佛山作为制造大市,集中于制造业低端的现状,于德国的制造业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当佛山这座制造大市从城市升级迈向城市升值的过程中,产业其实也正与城市一起升级,共同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作者:叶洁纯 孙景锋 蓝志凌 王若兰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