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新城
如今,亮丽的风景、良好的生态,已成为乌海人的骄傲,而这一切,正是缘于乌海市深入实施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用循环经济守护了青山绿水。
从“单打一”到“多元化”
在工业生态化建设进程中,乌海市经过多年打造,已形成煤——焦——煤焦油——煤化工产品、煤——电——电石及电石化产品、煤——电——特色冶金产品3条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生态工业建设成效喜人。
今天的乌海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克服“资源依赖症”,逐步改变了煤电产业一柱擎天局面,据统计,去年乌海市利用市外煤炭资源1800万吨左右,焦炉煤气年处理能力达到30亿立方米,煤焦油深加工能力达到90万吨,PVC深加工能力达到12万吨,苯加氢10万吨左右、硝铵22万吨、硫铵30万吨,经济发展方向从煤炭生产中心和煤炭深加工、交易和研发中心转变,产品结构由原料和半原料产品向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转变。
与此同时,乌海市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去年全市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85.7亿元,贷款总额达到598.6亿元,贷款总额首次高于存款余额,成为资金流入区,金融服务业对财政贡献达到7.6亿元,今年1至4月份全市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2%。
从“单行道”到“大循环”
转型前的乌海,有两个场景令人难以忘怀:一是多家焦化厂燃烧焦炉煤气腾空而起的“火炬”,当地人叫“点天灯”;另一个是50年煤炭开采留下的后遗症——22座耸立的大型煤矸石山。
转型后,乌海把它们当作一笔可利用的资源来对待。总投资47亿元的乌海华油天然气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便是让这些“废物”释放多重效应的大项目。据介绍,此项目全部投产后,企业每年可以处理焦炉煤气30亿标准立方米,可生产液化天然气50万吨,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7万吨,减少硫排放量1640吨,这无疑为我市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打了一剂强心针。
天宇一期年产3.3万吨超细高白煅烧高岭土生产线已于2011年年底建成投产,目前,二期在建项目的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预计年内可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天宇公司将形成年产各类煤系煅烧高岭土产品20万吨的生产能力。届时,天宇化工高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成为全球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高岭土的规模最大企业,带来经济、社会、环保“三重”效益。另外,乌海市还充分利用粉煤灰这一资源,加快引进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去年6月,总投资22.79亿元的粉煤灰超细环保纤维生产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通过对工业废弃物——粉煤灰进行高新技术处理,提炼出超细矿物纤维,从而制成粉煤灰超细环保纤维。该纤维可作为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摩擦材料、密封材料、改良沥青、改性塑料、绝热保温等领域。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激情满怀的乌海市人民也将立足新起点、致力新跨越、创造新辉煌,奋力把乌海市打造成一个发展强劲、功能完美、生态宜居的“现代工业市、山水生态城”。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