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惠普台湾地区副总经理孙振耀
十秒钟短暂的思考,孙振耀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1991年,在台湾惠普工作了9年的孙振耀已经是惠普台湾地区的副总经理。10月份生日那天,他突然间接到总部打来的电话,问他愿不愿意去大陆任一个部门的总经理。十秒钟的停顿,然后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去!
现在回想起那十秒钟在想什么,他说就是突然,没去过大陆,全是未知,很自然而然地犹豫了一下。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2014年10月份,孙振耀在北京过的生日,邀请了一些好友,庆祝他来大陆已经23周年。惠普16年职业经理人,走到自己事业的顶峰。从惠普退休后,不安分的他继续在大陆打拼。机会在这里,23年前他选择的是一条“不归路”,他就一定要在这里折腾到底。
从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到年过半百的创业新兵,他经历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超国民待遇,现在又赶上了全民创业热潮,不由感叹:“人,很多时候是机遇。”
2014年年底的某一天,他坐在东三环一个五星酒店的大堂吧,与《中国经营报》记者深聊三个小时,有刚来大陆时的茫然,有事业不断攀升的骄傲,有离开时的伤感,有再创业的艰难。他最后告诉记者,还没有折腾够,下一个创业项目已经在酝酿中了。这一年,他已经58岁。
从台湾到大陆恰逢外企在华的黄金年代
惠普是1985年进入中国大陆,IBM、英特尔等高科技公司也在那个时候前后进入,但在最初的几年,惠普是与电子部下面的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当时有些国企性质。那时候,他们的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国内主要是政府和国企客户,生意也不是性价比好就可以买,进口受到严格地控制。
孙振耀刚刚来到大陆的时候有些蒙。过了一段时间了解了大陆市场的游戏规则,惠普不需要制定什么中国大陆战略,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批文、外汇指标上下工夫,还有就是到美国去拿出口批文。当时教育部有一个全国计算机改造项目,300多万美元的项目,但是美国出口批文就等了两年,因为除了中国在进口方面的管制,美国对出口高科技产品也受“巴统协议”的严格控制,一定要低于巴统限制的机器才可以出口到社会主义国家。
“那时候谈的不是产品折扣,是汇率。官方汇率是1:8,如果谈到1:10就有利润空间了啊。”孙振耀很快适应了大陆的游戏规则,生意做得得心应手起来。当时美国总部对中国不了解,认为中国市场很大,提出一些非理性的希望,孙振耀可以底气十足地说:“行,你来啊!”但总部没有人敢来接这个摊子。
其实,美国总部对中国市场的不理解和过高希望,在IBM、微软等这些跨国公司一直都存在,特别是微软中国的领导人走马灯一样地换也没有解决业绩问题,就是总部对中国市场的非理性判断所致。“几届微软中国区的老总都跟我抱怨过。”
后来,“巴统协议”取消,进口批文取消,国内一批做PC的厂商开始慢慢壮大,惠普也分批回购股份,成为真正的外资企业。限制少了,竞争来了,中国惠普也开始跟上惠普全球的节奏。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外企在中国享有超国民待遇,“三减两免“,受地方政府欢迎,得到各种优惠政策,日子过得很舒服。
后来发生了很大变化,让孙振耀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两点:第一点,渠道建设上惠普向联想学习。联想是第一家在中国布销售网点的IT公司,这让外企很苦恼,他们以前只是代理的形式,惠普自己的触角根本无法深入到真正的市场层面。后来孙振耀向总部汇报,直接“COPY”联想模式。第二点,竞争格局开始变化,中国用户的特殊需求体现出来,惠普开始考虑本地化的问题,将研发引入中国,产品开始针对性地为中国老百姓设计。
一个人的转折和一个时代的变迁
再后来,中国客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只做政府、国企,后来中小企业、个人消息费者也成为市场主力。这个时候,惠普就必须要着重塑造品牌形象。“对中国惠普总裁的要求改变了。以前是不需要抛头露面,处理好跟政府、客户、员工的关系就好。后来就必须塑造个人形象,帮助企业品牌的建立。”孙振耀等一批跨国公司的老板开始成为明星一样的人物,职业经理人的概念也慢慢影响到中国企业。孙振耀成为中国惠普的代言人,人们已经习惯将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但,2007年4月6日下午,惠普突然对外宣布,在惠普工作25年的孙振耀全球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裁已加入“惠普提前退休计划”,将于2007年5月31日起卸任。这在当时是轰动业内的消息,本报也参与了当时的报道。
2007年退休,是孙振耀人生的转折点。身处竞争最激烈的IT产业,很多变化点点滴滴在心中积蓄,让他对这个职位的未来有了清醒地认识。“第一我意识到惠普的战略有问题;二外企在中国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超国民待遇不会太久,优势也不再存在。”
外企的优越感在慢慢消退。约见高级别的政府官员越来越难,国内的企业也不再看惠普的“脸色”。“以前多风光啊,惠普开会,所有企业都要跑来捧场。后来是他们开会,我必须要去站台。”做出离开的决定前一晚,孙振耀哭了,哭中有几层复杂的意味,连他自己也分辨不清。
WTO之后,IT是最早开放的产业。开放并没有挤垮中国企业,相反却促使中国企业迅速强大了起来。“越放开,面临全球竞争,发展会越好。汽车管制多,所以到现在都不行。”当中国的IT企业发展起来,国外的IT巨头在中国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
五十岁人挑战二十岁人的极限项目
曾经是明星一般的职业经理人,孙振耀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这也是他“不断折腾”的价值。他曾说,希望在自己的墓志铭上有诸多评价,其中有这样两条要排在前面:1.这个人曾经服务于一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HP)25年,和她一起经历过数次重大的变革,看着她从以电子仪表为主要的业务变革成全球最大的IT公司;2.这个人曾经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工作16年,并担任HP中国区总裁7年,见证及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最新突破阶段,与中国一起成长。他自认为,惠普25年时间,完成了这两项。
离开惠普时,孙振耀已经51岁。接下来如何选择?他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市场折腾。
2008年,他担任台湾扬智科技董事长和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并领导海辉软件实现了快速增长,于2010年6月30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服务外包企业。此时,他还是职业经理人的形象。
在2012年他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创业。“我跟别人说创业时,很多人都笑,说没有人会投资给五十多岁的创业者。”但后来,孙振耀还是凭借自己的魅力拿到了投资。
以前作为职业经理人,所有压力都不足以让他失眠,但在他自己创办的公司正式亮相前一晚,孙振耀失眠了。他的第一次创业选择了教育领域,但从职业经理人向创业者的转型,对他来说等于从零做起,公司揭幕时,他甚至都没有太想清楚到底怎么做。
他两年多前创办的致行教育,后来与ATA公司合并,再后来他就退出了那家公司。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外界也有很多传言,说他只会作秀,不会做公司。在这一次采访中,孙没有太多为自己辩解,只是强调,那一次创业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他决定还要再创业,新的项目已经在进行中。“很快会有好消息告诉你。”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杨壮曾这样评价孙:上世纪50年代生于台湾的孙振耀,从小接受的是台湾传统文化,后来到部队服兵役,接受的是严格的规则教育,崇尚的是一种相对比较固定的价值体系,持续的组织架构和组织文化的影响,加上他的工作经历,其言行体现了大公司的组织、文化特征。为什么要从职业生涯转到创业生涯?“我会给他一个建议,他可能到学校教书更好。因为他的经历、阅历、性格特质和核心价值观可能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很多同时代的明星职业经理人退下来之后,都是去企业作顾问,或是到处去讲讲课,很体面。但孙并不认同,“那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可以用来做公益,但不能做事业。”他决定,就是要跟20多岁的创业者一起“折腾”,“他们说我是逆生长的,从管理一路往下走,公司越做越小,但挑战却越来越大。这是我的选择。”
曾经是明星一般的职业经理人,孙振耀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这也是他“不断折腾”的价值。离开惠普时,孙振耀已经51岁。接下来如何选择?他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市场折腾。他决定,就是要跟20多岁的创业者一起“折腾”,“他们说我是逆生长的,从管理一路往下走,公司越做越小,但挑战却越来越大。这是我的选择。”
作者:董军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