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短暂而精彩的一年多时光,宜昌建设在激情奋进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今,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正在这片热土上破茧成蝶。
新区是宜昌发展的希望,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建设。只有人人更多地了解、理解、支持、参与宜昌建设,我们才能共建共享幸福美好新宜昌。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精彩之笔——本报记者宜昌纪行”大型系列报道,向广大读者集中展示宜昌新变化、新气象。
下班路上,轻按手机,打开家中空调;一台电脑,连接全球,与大洋彼岸的客户洽谈、定制服务;远离喧嚣,不见烟囱,绿树掩映,花团锦簇,城在绿中,若隐若现……科幻电影中的这些场景,将在未来的宜昌变成现实。
实现这一美好梦想,产业是基础是支撑。7月6日上午,事关我市发展全局、特色鲜明的产城共建项目——宜昌生态智慧产业新城项目签约推介仪式在城区举行。
??这个以信息技术及服务外包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将引领我们阔步奔向后现代梦想之城。
??高端引领 顺应大势转型升级
??进入“十二五”,宜昌的发展也面临转型升级。
??有统计数据显示,宜昌服务业发展比重远低于一、二线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大多数中部同等城市。
??无疑,这是宜昌发展的一大“短板”。但辩证地看,这也是宜昌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把转型的目光瞄准到现代服务业上。2012年8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在西陵区调研时要求,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随后,我市相关部门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学习借鉴大连、武汉、天津、苏州等地的经验,提出建设生态智慧产业新城项目,以此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
??宜昌生态智慧产业新城项目,位于西陵区窑湾乡石板村、夷陵区梅子垭村及郭家村,规划控制区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建设150万平方米以上的产业平台。
??这是我市坚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国内一流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重点项目。
??“生态智慧新城和现代服务业,这个主题选得很好。服务业这个产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战略主攻方向,尤其是现代服务业。”7月6日的签约仪式上,一位专家型领导掷地有声的发言,格外引人关注。
??演讲席上,脱稿侃侃而谈的他,正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主任吴晓华。他指出,宜昌赶上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轮大步伐,距离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会上,吴晓华还透露,沿着大江、大河和重要的交通干线,由沿海向内地推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他说,各位企业家到宜昌投资,是抢抓战略机遇,顺大势而为。
何为大势?吴晓华说,就是国家提出的打造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新支撑带。宜昌,正处于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上。
立足高远、情真意切的演讲,博得企业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的确,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是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战略机遇,集中力量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宜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
宜昌没有错过这一历史性的战略机遇,顺应大势而为,响亮地提出建设“生态智慧新城”这个目标。
高点谋划 产城共建彰显特色
??当天的签约仪式上,我市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简称中国通号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宜昌推进办与艾默生网络能源、九成测绘集团、蓝色光标传播集团、香港溢达集团签订合作意向协议。
??这些协议来之不易。记者在市商务局、招商局了解到,2013年3月,生态智慧产业新城项目在“宜昌·粤港项目合作推介会”上签订意向协议后,中国通号集团、大连恒荣、新加坡泛润、IBM、中融信托等项目建设投资方,德国电信、萨瑟兰、艾默生等意向拟入驻企业,清华深圳研究院等教育培训机构,多次来宜实地考察。
??经过数十轮洽谈、比对,我市最终选择了中国通号集团合作,携手共建这个未来梦想新城。
??中国通号集团,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大型中央企业,是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安全控制集团,在全国有22家二级集团和公司,与贵州铜仁、珠海横琴等地政府合作开发建设智慧城市及新区基础设施等项目,既有智慧城市开发建设的经验和能力,又有较强的资金实力。
??董事长周志亮说,中国通号集团在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和城际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领域坚持自主创新,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技术和装备,成功用于我国1万多公里高铁和多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目前正在以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等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向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产业集团发展。“共同把生态智慧产业新城打造成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生态智能技术试验区和绿色生活的示范区,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和高端人才入驻。”周志亮信心满怀地说。
??根据合作协议,这个新城既有产业发展目标,也有城市建设标准。记者获悉,投资方将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按照“建平台,聚龙头,成集群,创一流”的产业发展步骤和目标,依托以信息技术及服务外包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在5年内引入世界及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引进产业人员5万人,第五年当年信息技术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规划先行、产业优先、公建保障、同步招商”,是这个新城项目的开发运营方针。在新城建设上,该项目先做基础设施配套,引入国际先进的生态、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及理念,打造一座特色鲜明的后现代生态智慧新城。
?高点谋划,产城共建,正吸引海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宜昌。目前,投资方已与IBM、思科、塔塔集团、埃森哲、甲骨文、艾默生、HP、华为、中国普天等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了初步入驻意向。
?高位推进 黄金政策夯实支撑
?宜昌,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
?目前,我市已建成宜昌市服务外包产业园、宜昌太平鸟时尚创意产业园等现代服务专业园区,并先后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4月14日,宜昌产业发展史上,再添精彩大手笔。
?当天,《关于促进宜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政府每年将拿出1亿元产业资金,专项支持产业发展。
细心的企业家发现,信息服务业与服务外包产业分别是经信委和商务局主管的产业,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出台一个产业政策,十分少见。企业家感慨,这是“高位推进”的结果。
?高位推进,时间为证。
——2013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宜昌生态智慧产业新城规划,确定启动该项目。
?——2014年4月5日,项目规划红线获批。
?——2014年4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把宜昌生态智慧产业新城建成我市产城共建、产城共荣的样板区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
?——2014年5月23日、6月12日、6月23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项目推进工作。
?记者获悉,为生态智慧产业新城做好招商,引入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聚集,对于入驻园区的世界500强、全球软件及服务外包100强、中国500强、国内软件及服务外包100强企业,我市还将提供更为优惠的产业支持政策。
??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依托信息技术及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通过类似生态智慧产业新城这样的现代服务业平台载体,必将迅速形成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聚集。”市商务局负责人分析说,有数据研究表明,平均一个服务外包产业的就业,可以为其他服务产业提供3个以上就业岗位。
?按此计算,生态智慧新城项目建成后,除自身能够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外,还能带动至少15万个服务业就业岗位。同时,生态智慧新城项目将起到强大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市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中西部地区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
?产城共建、产城融合,是当今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潮流。对此,宜昌也充满信心。
作者:刘紫荣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