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码头CEO曾碧波
跨境电商行业目前最大的一笔融资在昨天下午正式完成,主角是洋码头。在分享会上,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表示,此次融资的对象有两家,一家投资方来自A轮跟投,另一家则因有国家背景,所以不方便透露。
前一天晚上,曾碧波通过内部邮件的方式宣布了这一融资,在邮件中曾碧波调侃的对以前拒绝过自己的投资方隔空喊话:“对不起,亲,我们涨价了!”
根据邮件内容显示,两家投资方应该分别为赛领国际基金和赛富基金。
以下为洋码头曾碧波口述,腾讯科技整理:
投资圈公敌
在邮件公布的两三个星期前,我们就已经确认了这笔融资。我们确实在纠结是不是要这么高调的宣布,2013年的时候洋码头曾经在跨境电商领域拿到了第一笔风投,那时候我们选择了低调,但现在还是想高调一下。
没想到这个高调让我成为了投资圈里的顶级公敌,很多投资圈的朋友都在微信上跟我开玩笑,甚至我还得罪了一些希望在我这里拿到料的媒体朋友。
这或许就是现在投资圈的现状,很多投资只看企业的上半身不看下半身,但上半身再光鲜亮丽,也要下半身苦逼的忙活着。
说实话,投资圈怎么反馈我不管,没关系,有胸怀者自大,没格局者自小,就算得罪了风投,创业者还得继续往前走。
在这里希望澄清一件事情,京东跟洋码头只有投资的接触而没有谈收购,拒绝京东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想过早站队,如果站队就很容易让企业失去想像空间。
之所以当时选择发这个邮件我是希望能够让我的团队能够分享到企业成功的喜悦,我希望让我的团队知道我们正在这个行业里做些什么事情。
这笔融资结束后,洋码头的融资窗口将短暂关闭。未来洋码头还是要考虑上市,虽然我个人并不把企业上市作为唯一目标,但投资方还是对我们有一定要求的。
目前洋码头的上市目标定在2018年,这是基于行业现状做出的判断。我们预计2015年的时候大平台会把小商家洗出行业,2016年则是几家电商平台之间的大战,2017年进入行业稳定期,2018年应该是洋码头上市的好机会。
创业艰辛
还是希望强调一下,写邮件给团队内部讲创业者的艰辛并不是外界所想像的创业者的得瑟甚至是小人得志。
我时常问自己,洋码头做的事情牛不牛?一定是不牛的。我2009年回来创业时,聚美还没上线;2011年做B2C,唯品会 也刚开始创业。现在洋码头做了五年,那两家企业都已经赴美上市了,所以洋码头一定是一家不牛的企业。在中国的互联网里,洋码头是一家非常典型的创业公司,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和那些创业公司一样的磨难。
洋码头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没有得到资本的认可,很多人觉得是很悲剧的事情,但是我们自己并不认为这是损失,反而觉得这可以锤炼我们自己。
我这辈子拿到的第一笔钱是80万人民币,是朋友出于信任给的。那时候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每花1分钱都要详细计算。在常州最初的时候办公室租金,我帮房东运货,硬生生把费用降到2000。
而洋码头在美国自建物流时,我们也是从物流最低最脏的地方开始摸索着前进。我曾经自己搭建了两百个大货架,就是因为请不起工人。还曾经有一次,因为送货时间太晚,所以航空公司不愿意排车来取货,因为司机都下班了。但洋码头承诺给客户,七点钟前要送到机场仓库,所以我自己租车,自己开着卡车去机场送货。
我觉得这才是洋码头的基因,这代表了我们是一个有担当的公司,和你能够拿多少融资没有关系。回到那封邮件,很多人觉得我分享自己苦逼的经历是装,但是我觉得拿1亿融资并不舒服,这是打了牙往肚子里吞。
先行者
在跨境电商领域里面,洋码头算是先行者,从2009年创立就有几个行业领先:
- 2010年最早在跨境电商里面开始做物流;
- 2013年的时候第一个开始做移动互联网的项目扫货神器;
- 2014年的时候是最早做特卖模式的海外团。
现在天猫甚至一些其他的跨境电商都在抄袭我们的项目,但我觉得被抄是好事情,只有有很多人抄才能说明你的模式是靠谱的,只有有人抄,才能让行业走的更快一点。
目前跨境电商虽然被炒的很热,但整个行业规模并不算很大,相当一部分销售额来自水货。真正做平台业务的,目前只有天猫国际比我们的规模大。
和一些同行相比,洋码头的布局走的比较扎实,我们2009年时候的商业计划和现在的模式相比没有什么变化。洋码头最初的计划就是先做物流,然后以C2C的个人买卖来提供商品的丰富性,最后则是通过挖掘供货商来完成布局。
这是因为我在最初做跨境电商研究的时候发现,当时很多人肉代购,这让我们意识到国内的消费者和国外商家之间的交易链实在比较长,所以我们首先可以确认,跨境电商是有意义的。其次就是所有的电商都是围绕三个流,我们的策略是先物流然后信息流最后资金流。
当时的洋码头唯一没有预估到的是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巨大力量,但幸好我们也没有错过。
世界级竞争
和很多创业企业不同,洋码头现在的竞争对手已经是天猫、亚马逊这类的世界级别巨头企业。
和这些巨头相比,洋码头的顾客回头率很高,大概有40%的回头客。和其他的跨境电商相比,洋码头产品的聚焦度并不高,我们更看中产品的多元性和多元化。
很多人说在2014年,洋码头的竞争对手变多了,但我觉得竞争是好事,竞争会让团队的战斗力变得更强,也会让行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过我还是认为现在跨境电商的大多数从业者并不是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因为他们采取自营模式,而洋码头是平台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就是天猫国际。
目前我们的销售额60%来自C2C领域,其他40%则来自B2C,不过这两种业务模式都是一样在赔钱,甚至一些在洋码头上的个人买手都比我们赚得多。
洋码头的利润来源主要来自物流,目前洋码头的物流体系对全世界所有商家开放,而不仅仅针对洋码头自有的用户。
深夜潜行
2014年洋码头很安静,几乎没有什么声音。但在水面之下,洋码头还是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就是扩建了我们的团队,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洋码头只有50人,而在年底,我们的队伍已经扩展到了250人;
第二则是海外市场布局,在2013年时洋码头的海外布局还只有美国,而现在洋码头的业务体系里非美国的业务已经达到一半以上,基本上所有的热门国家洋码头都有布局。
风险正在变大
我们这轮融资拿的钱不少,是现在跨境电商里最大的一笔融资。但为了这样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至少让我扒了三层皮。谈判的过程很难,非常难。这个难度并不是来自洋码头的业务模式、谈判能力或者商业计划书,而是现在跨境电商行业的风险实在太大了,一般人不敢投这个行业。
洋码头拿的1亿美金,代表了产业资本和战略资本开始进入跨境电商行业,而不仅仅是风险投资,我个人认为没有任何一家风险投资敢投这样的项目。
那么我们为什么坚持要跟资本拿这么多钱?甚至宁可损失一些股份。
因为我们是在行业水最深的地方玩的人,所有的创业者都是先行者,而投资方是后知后觉。在我们看来,现在这个行业里已经产生了资本过热的现象。
包括天猫京东在内的所有大型电商平台都进入了或者计划进入这个领域里玩,所以我们得出两个结论:
一、未来这个行业主要是电商巨头们玩的,他们强大的资金优势将让创业者寸步难行,而电商巨头们集中在2014年布局跨境电商是因为感受到了实在的冲击,以前做跨境电商主要是帮助国内的商品输出到国外,但随着形式的变化,现在的主要模式是国外的商品通过跨境电商进入国内,很多电商平台受到海淘业务的冲击,所以电商平台必须要做这个业务。要注意的是,现在在中国还生存的电商,都是过去十年电商大战里大浪淘沙留下的极其有狼性的企业,这个领域竞争极强。
二、投资方也开始感觉到风险到来,去年9月份的时候我们跟投资方谈钱还很容易,但是在10月份以后,很多投资方都开始担心,担心洋码头怎么跟天猫国际、亚马逊这样的国际巨头企业进行竞争,要知道资本是害怕风险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多拿一些钱来过冬,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同行能够早点拿融资,不要担心股份被稀释。
以上就是我对行业的判断。这次洋码头的融资有一定运气成分,能够碰到合适你的投资人、认可你的价值观、认可你分享的将来,有担当有远见,但这种投资机构在中国来讲凤毛麟角。
继续攀珠峰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洋码头要拿这一亿元做什么?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消费者在国外买东西和在国内买东西没区别,能够把中国消费者和国外的产业完全拉拢,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这就是我们要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做三件事情:
一、海外团队构建加强海外供应链深度开发,我们会在洛杉矶和伦敦都要建立总部,这是很多同行甚至包括巨头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而做不到的事情,你必须要让自己的企业国际化,国家化团队很难构建,光靠砸钱是砸不出来的;
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以此提升平台系统的国际部署和承载,下网能够让跨境电商的生态体系能够构建完成;
三、更激进的市场投放策略,我们需要以自己的宣传来让中国消费者意识到他们的全球消费时代来临,我们要用价格让中国消费者意识到国际购物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在这三点以外,我们还要继续加强物流,我们会建仓库,在全球做国际物流做部署,其中海外要建4个仓,国内保税区建两个,我们的大部分投资必须放在基础设施上。这是我跟投资方谈判的信心所在,跟天猫竞争底盘必须要重,要把底盘打在花岗岩上,你的服务、培训、和商家的沟通、开发、系统、仓储、物流、通关、退化、本土化都可以打出差异化。这样不管什么风飘来,什么资本热了,你都顶得住。
我们要感谢能够生在在这个伟大的复兴时代,所有的中国创业者都站在一个巨大的风口,也就是正在兴起的中国消费力量。
为什么会持续有资本方为像洋码头这样的梦想者买单,是因为这些投资者买的是中国消费者的未来,这些投资者知道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中国消费者的能力在哪里。
这是因为进口的跨境电商是庞大的市场,天猫不会灭了你,只要你做事靠谱。这也就是为什么出口的跨境电商没有人能拿到1亿,但是进口的就可以。
作者:孙宏超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