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对话云端,贵阳高新乘“云”而上

【承包网】 发布于 2015/2/12 10:09:12
点击: 1233

  “云上贵州,数聚高新”。自贵阳市提出发展大数据产业以来,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以及人才特区,高新区乘“云”而上,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共培育、聚集大数据及相关企业503家,成为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密度最高的区域。

  根据最新的产业规划,“大数据走廊、云计算服务带、大数据城”等一系列酷炫的构想将在高新区“生根发芽”。

  今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高新区将大数据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点睛之笔”,创新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引入优质大数据企业与人才。在全面、高效的创业创新体系保障下,一个以大数据产业为引领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正在逐步成形……

  抢抓机遇:紧跟浪潮打造大数据样板区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调查显示,全球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增长50%,每两年将翻一番。只要有适当的政策推动,大数据的使用将成为未来提高竞争力、生产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消费者盈余的关键要素。

  在大数据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时,贵州省迅速确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凭借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战略地位的国家西部大数据聚集区和国家云计算产业的高地。

  2013年3月,在全省出台《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之时,高新区出台相关规划,抢抓大数据产业发展机遇,为辖区经济的进一步跨越完成了顶层设计。

  根据规划,未来几年,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高新区势必成为全省大数据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在全省树立起样板工程的形象,并逐步承担起引领经济转型、加速产业升级的重任。

  强化保障:创新举措引入65个大数据项目

  围绕大数据这一主题,高新区紧紧抓住全省、全市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的历史性机遇,瞄准数据生产与集聚,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发现与分析、数据应用与服务,围绕大数据云、网、端产品,在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开发、软件设计、硬件生产以及大数据产业平台基地建设等领域,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招商行动。

  去年,借助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贵阳·深圳大数据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介会等平台,高新区共引入中兴通讯智慧城市、食品安全云等大数据及其相关项目65个,总投资额达到511.85亿元。

  为了让这些项目尽早落地,高新区制定出台专门扶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用电补贴、应用市场、用地优惠、设备采购、成果转化、税收奖励等方面对落户的大数据产业项目给予扶持。同时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产业扶持资金,通过投资入股、定额补助、对发行企业债券和贷款实行贴息等方式,扶持区内重点大数据产业项目。

  目前,高新区中电乐触、高新翼云、翔明科技、台湾顶新等数据中心正落地建设,逐步实现1万台服务器的规模,高新翼云数据中心、中电乐触云计算中心等项目率先成为全省、全市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新亮点和示范性项目。

  确立目标:以产兴业加速构建20朵“云”

  大数据企业的集聚与成长,为高新区筑“云”工程夯实基础。

  站在高起点,高新区筑“云”的雄心也不仅限于贵州省所倡导的工业云、智能交通云、智慧旅游云、食品安全云等七朵“云”,而是将视野放得更广、更远,提出要打造“交通云”“教育云”等共20朵“云”。

  “云”的成长与壮大,离不开作为后盾的大数据产业。为此,高新区将30公里的区域规划为大数据走廊,为“云”的成长与壮大开垦出一片强大的产业沃土——

  从长岭南路到白金大道,连接高新区金阳园区和沙文园区,串联起高新区金阳园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南园)科学城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北园)大数据城三大园区,以及七个大数据产业中心。

  这条20多公里长的都市走廊以“白金”为名,也承载着“白金”级的发展前景。

  “大数据走廊不仅串起了金阳、南园、北园三大大数据产业园区,更串起包括人才、资本服务、产品展示、科技研发、数据存储以及装备制造在内的大数据产业链。到2015年底,这条走廊上,将汇集300亿元以上规模的大数据相关产业。这样的产业基础,势必为高新区的20朵‘云’提供充沛的产业能量。”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云计算中心:项目从签约到投运只用两个月

  日前,随着中电西南云计算中心又一批服务器完成安装与调试,高新区集聚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总规模突破一万台,大数据基础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我们的项目从签约到投运,只用了大约60天。数据中心项目这么快落地,在全国都少见。”中电高新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岱说,不到半年时间,企业不仅在贵阳落户,还顺利地接到了订单。

  自去年3月开始,看准贵阳高新区大数据发展势头、通过建设数据中心跻身大数据基础产业的企业并不在少数。有了这些数据中心,与大数据产业相关的云计算企业就能在贵阳就近租用服务器,开展数据存储、分析业务。

  “与其他行业的企业不一样,大数据企业在很多方面需要‘特殊照顾’。少了政府的支持,项目推进起来就会很难。”张岱说,以建设数据中心为例,由于机房需要24小时不停运转,政府方面就得协调有关部门保障机房24小时不断电、不断网。

  “最多的时候,一天有500多人围绕这个项目忙活。”张岱说,在如此强大的“后援”支持下,中电西南云计算中心很快就建成投产,并陆续接到了订单。

  “这些企业的成长,决定着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高度。只有做好服务,让大数据企业在短期内形成产业合力,才能赶上当下大数据发展的浪潮,实现贵阳在产业上的‘弯道超车’。”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2015年,高新区会把大数据产业放在全区发展的核心位置,围绕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项目,进一步加快打造云、端、网、应用、金融大数据全产业链,让高新区尽早成为全省大数据产业的样板区。

  东方世纪“水利云”平台:水情报,“云”知道

  下雨后何时开闸放水何时关闸蓄水?如何在洪峰过后退水期间及时拦蓄洪水尾巴让水电站保持较高水位?……

  这些困扰全国近九成水库的难题,如今在贵州有了一套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依托贵州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水利云”平台,水库周边的地形地貌、气象数据能够得以汇总,再通过科学分析、计算,平台能够提供一份准确的区域水情报告。水库工作人员借此对当地水情进行预判。

  “‘水利云’平台的出现,能够搜集更多信息作为参考,也能迅速得出计算结果与解决方案,为小型水库、水电站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解决模式。”公司相关负责人李达说,按照传统模式,如果要建立一套精准的水情测报系统,其投建成本约为50万元,每年还需再支出20万元的维护费用。

  “如果有一个开放的数据平台,每个水电站都能在上面及时获取所需的地貌信息、气象数据,再据此进行综合判断,对水情的预判就会准确得多。”李达说,东方世纪所搭建的“水利云”平台,则正是一个汇集了全球卫星遥感、地形地貌和气象数据的公共平台。

  用户不仅能够在该平台上获取相应的信息,还能通过平台上的“洪水预报模型”对水库周边水情进行预测,掌握未来30分钟至未来36小时内的洪水状况,从而提前对水库、水电站进行科学调度。

  目前,东方世纪的“水利云”平台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不久之后,贵州的小型水电站只需打开相应的网页,就能获取信息与相应服务。

  “我们计划今年将推广重点放在贵州省内。到年底,‘水利云’平台预计覆盖全省近95%的水库、水电站。”李达说,未来几年,东方世纪还计划将“水利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让更多的水库与水电站享受到相应的服务。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