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正进入量质并举新阶段。”近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西林博士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已达28127家,其中16家服务外包企业拥有员工上万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上亿美元企业62家。
“整体来看,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研发投入水平较低,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李西林建议,各级政府应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服务外包企业应找准定位,着力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努力培育在特定区域、特定领域或特定环节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服务”再上台阶、走向世界。
创新成业内主旋律
“我们正在和北京一家高校洽谈合作,准备成立创业学院。”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李印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学院将对该大学全体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包括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相关的经济管理才能等。他们将探索实践既适合社会需求、又融汇贯通中西方创业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创业教育新路子,力争将创业学院办成创业里的“黄埔班”。
李印杲坦诚,其实,他之前认为,大学生由于缺乏资金、社会经验、人脉以及好项目等,是不能自主创业的。
“然而,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我也开始解放思想、破除老观念,开始想着怎么为大学生创业搭建更好的平台。”李印杲说,目前,创新已经成为服务外包企业塑造品牌、摆脱低成本同质化竞争、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不创新,只能等着被淘汰。
李西林表示,在服务外包领域,部分领军型企业面对劳动人员工资上涨等成本压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及引进模式,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通过跨界融合,开拓垂直行业领域业务,并在服务模式、交易模式、客户关系等多方面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记者了解到,博彦科技运用现场服务、近岸服务以及多级离岸交付中心等多种方式,构建了高质量的全球交付能力;浪潮集团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三级研发体系”,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梯次攀登作为知识产权发展目标;中软国际与400多所大专院校及教育机构合作,建设培训中心,确保企业中高端人力资源供给。
根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我国知识流程外包(KPO)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快速增至186.7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占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金额1/3以上,并且这一比重不断提升。
规模偏小、人才缺乏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如下制约因素。”李西林认为,一是规模偏小,客观上制约了企业的研发投入。
博彦科技股份公司副总裁张靖告诉记者,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还没有形成像IBM那样的大公司,没有企业带领国内同行共同创新和转型升级、克服企业规模偏小的不利因素。
“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尝试创新发展的同时,常常会遇到一个悖论。”张靖说,如果企业在创新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那么必然减少服务客户的人力和时间,企业的短期收入势必随之减少,这将遭到员工尤其是管理层的反对。
“二是中高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缺乏导致企业创新团队能力不强。”李西林说。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3%的企业认为人才缺乏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接近50%的受访企业认为难以招录到合适的中高端人才,行业平均人才缺口约为20%至30%。同时,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均产值不足3万美元。
李西林认为,三是关键领域知识产权积累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专属解决方案。
找准定位 培育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67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面向全球市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服务”再上台阶、走向世界。
“本质上,服务外包是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的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产物。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信息通信讯技术大规模应用推广,服务外包已覆盖至国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李西林建议,各级政府应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形成互利共赢的企业组织结构。
李西林认为,服务外包企业应摒弃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应把握机遇,找准定位,着力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努力培育在特定区域、特定领域或特定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尤其是领军型企业应多措并举,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壮大规模的同时,持续强化研发投入,积极围绕创新团队建设;在引进复合型和国际型高端人才的同时,培养中高端人才,打造可持续的人才供应链,加强产业知识产权布局,培育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及行业专属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作者:范丽敏 编辑:李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