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以“集约—绿色”发展模式促进鸡西转型发展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7 22:09:52
点击: 664

  鸡西市作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六城市之一,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明显的区位口岸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煤电化产业的优越条件。

  一、“集约—绿色”发展模式

  根据鸡西自身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鸡西的转型发展可以采取“集约—绿色”的发展模式。“集约—绿色”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式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采取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再利用的生产过程。“集约—绿色”发展模式就是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做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这种“二低一高”的资源开发及利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经济与破坏环境之间的冲突。“集约—绿色”发展模式有如下特征:

  1、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随着资源的减少,资源型城市资源开采能力会逐渐下降,随之而来的便是开采成本的不断提高,资源型主导产业原有的竞争优势会逐渐减弱,原有产业结构也会逐渐受到破坏,从而致使资源型城市经济不断衰退,城市竞争力不断下降,最终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而“集约-绿色”发展模式不只是避免“矿竭城衰”的问题,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追求一种更为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还要实现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

  2、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集约-绿色”发展模式注重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强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培育发展起来的新兴主导产业不仅要逐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而且在生产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鸡西的煤炭资源虽然出现枯竭趋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可以支持后续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有效利用现有的煤炭资源,深度挖掘煤炭资源的开发潜力,延伸煤炭资源的产业链,继续发挥煤炭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延长煤炭产业链的同时,还要大力培育新兴的支柱产业,不论是煤炭产业链的延长,还是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都必须建立在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利用绿色生产技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将传统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化为绿色集约型城市发展模式。

  3、环境问题防患于未然

  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惜去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如果不及早转变这种错误的理念,就会出现“矿竭城衰”的局面。而“集约-绿色”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尽量做到标本兼治。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过去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同时还要对本地区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可以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规模,高举绿色发展大旗,对转型发展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要有防御意识,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二、鸡西的“集约—绿色”发展模式

  鸡西未来的发展应该是靠产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 “双轮驱动”。目标是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现代煤化工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

  在转型初期,鸡西应先采取产业延伸模式,不断延长煤炭产业的产业链,整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将逐步由煤炭开采业转变为以煤炭资源深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群。与此同时,还要抓住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契机,加快城市转型步伐,将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落实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发展循环经,通过科学规划,有效整合区域内矿产资源。靠中心城资源枯竭向上要政策、靠外围丰富的资源促发展,大企业引领、大资本介入,整体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防止资源分割、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流失税费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违法占用和开发资源行为。要壮大优势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加快医药、冶金、食品、建材等产业提档升级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鸡西未来发展的产业定位是,努力把鸡西打造成为“动力之城”、“煤机之城”、“中国石墨产业之都”。

  “动力之城”方面,要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精深加工,推动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精尖发展,加快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打造“动力之城”。以延长煤炭产业链、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以煤炭规模生产和洗选、煤转焦、煤转电、煤化工等煤炭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及相关产业项目建设为主体,以大唐永庆煤化工等项目开发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形成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主导产业群。同时,大力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稻壳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和矿区环境治理。实现由传统的煤炭生产基地向新型能源基地跨越、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煤机之城”方面,要在现有煤机制造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大型煤机制造企业,推进煤机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目前鸡西市煤机产业园区正在建设之中。

  “中国石墨产业之都”方面,要充分利用鸡西石墨储量全亚洲最高这一优势,培育发展以石墨为重点的新材料、以风电为重点的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石墨产业之都”。

  此外,还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国家高科技项目更多地摆放鸡西,努力把鸡西建设成高科技产品的试验基地、高科技产业的示范基地。

  鸡西在延伸煤炭产业链的同时,还要依据自身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努力把鸡西打造成为辐射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商贸型物流中心和生产型物流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是推进服务外包、商贸会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还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效益好、能量大、集聚度高、关联性强的国内外区域性总部,提升鸡西现代化能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鸡西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辖区内有烟波浩渺、气势磅礴的世界最大淡水界湖--北国绿宝石兴凯湖,其特产的兴凯湖大白鱼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有水深流急的中俄界江乌苏里江;有日本侵略中国的二战终结地遗址、被称作“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虎头地下军事要塞;有举世闻名的中苏自卫反击战发生地珍宝岛;有地球肾脏之最的一望无际的大湿地;有祖国最早看到日出的边境山峰之一神顶峰;有历经百年沧桑的“东方第一庙”虎头关帝庙;有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麒麟山、卧龙湖、八楞山、北大荒书法艺术长廊等旅游观光景区。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鸡西要充分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景区景点建设水平,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叫响“大美兴凯湖、活力鸡西城”城市品牌,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鸡西的支柱产业,打造“边境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动力之城、煤机之城、石墨产业之都”是鸡西的产业支撑,“大美兴凯湖、神秘珍宝岛、悠远乌苏里、多彩大湿地”是鸡西的生态优势,产业和生态“双轮驱动”的“集约—绿色”发展模式必将推动鸡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模式可行性分析

  鸡西市的发展模式并不复杂,它属于主体资源具有枯竭趋势但还可以支持后续加工业的发展类型。这意味着在继续利用现有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延长产业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资本。挖掘新的资源优势并培育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产业,提升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只是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

  (一)新形势下鸡西口岸优势

  鸡西市与俄罗斯毗邻,边境线长641公里占整个黑龙江省边境线的1/5。黑龙江全省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有四个是陆路口岸,除东宁、绥芬河两个陆路口岸外,鸡西市辖的密山和虎林这两个口岸都是国家级一类的陆路口岸,陆路口岸的优势很明显,它可以一年365天天天供货,不受气候的影响,另外供货的成本也较低。这是鸡西的地缘优势,为扩大对俄罗期的经济贸易、科技合作、文化交流创造了先决有利条件。

  (二)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伴随着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鸡西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鸡西有近二百万人口,在能源供应、工业基础、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产业层次较低,就业压力较大,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加快发展特别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做大做强鸡西市煤电化产业乃至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鸡西要利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利用承接沿海地区服务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鸡西市的旅游业,扩大就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此外,沿海地区大量产业转移项目投资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会不断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产业聚居效应。鸡西要利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链条整体转移的契机,实现鸡西市的产业集聚。

  综上,鸡西如果能够适时合理的承接沿海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鸡西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将为鸡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创造契机和条件。

  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及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不同地区要根据城市的自身条件,培育和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主导产业,去替代原有资源型产业,推动资源型城市继续向前发展。资源型城市最终的转型成功,必须进行主导产业的转换,主导产业不发生转换,谈城市转型便毫无意义,转型也无从谈起。因此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集约-绿色”发展模式给资源型城市注入了绿色活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及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通过延长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最大限度的延长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培育和发展城市新兴产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产业的绿色升级实现与资源型产业的配合,共同支撑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最终完成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

作者:王岩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