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30多年来,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不到50%升至65%,一些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比重超过70%。服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以智力和资本集聚为主要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应运而生。在一些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推动下,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日益成为各国贸易竞争的制高点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服务外包作为服务贸易重要领域,由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非“常规“的快速带动,使得服务外包传统概念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被国际上共视为“企业外部化经营战略”的服务外包“B2B、中间服务、成果可数据化”的特性,逐步出现边界模糊化、决策扁平化和交易互联化的发展态势。由于服务外包吸纳大学生就业、降能减排、优化管理、减低成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2010年、2013年连续发函鼓励、促进和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颁布多项支持政策,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在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为特色的服务经济时代,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服务外包正在发挥着独特的魅力。
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尽管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出现渐趋平稳,但总体发展速度还是高于其他服务业。由于目前服务外包市场仍存在接发包信息流通不畅、企业信用度不高、市场竞争无序、成本控制困难等问题。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还面临着能力、成长、资金、品牌、管理、人才、规模和市场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欠缺,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信息渠道不畅、承接能力低弱、管理模式陈旧等导致服务外包项目的承接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服务外包信息共享机制滞后,主要表现在:
其一,“信息孤岛”现象较为突出。我国服务外包目前正在跨越“发展初期”阶段了,尽管有近十年的经验积累,但政府各部门关注的还是垂直管理的便利化,跨部门的横向信息共享存在困难,数据统计监管不力,以离岸服务外包为例,商务部、海关、外汇局提供的数据以及各地方政府掌握的数据,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其二,基础资源信息库未得到充分共享利用。目前有关部委和示范城市、部分省市商务部门几乎都在建设“服务外包数据库”或“数据中心”,都因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一般数据库的使用多局限于主管部门或牵头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在共享和利用会面临制度和体制上的障碍,造成信息浪费和降低资源利用率。
其三,信息共享机制严重缺失。比如在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方法中,各城市的服务外包企业数、产业规模、纳税情况、就业指标、培训/实训人数、用工成本等业务数据的收集难以依靠单个部门来实现。而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联动与共享不足已成为阻碍政府政策目标制定的重要障碍。从而造成对服务外包发展产业政策的理解不完全统一,使得各地执行政策时出现一些偏差。
当今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加强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信息共享机制,对进一步完善服务外包统计制度、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以及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集约化、低成本、高效率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都至关重要。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67号)中提出的“加强统计分析体系建设。健全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服务外包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信息共享机制很是必要。
二、问题的分析
由于服务外包产业是个“横向型”产业,涉及的部门跨度大、产业融合度高、业务覆盖面广,随着工业制造、电子商务、医疗检测、养老健身、智慧教育、电子政务等的快速兴起,“嵌入”其中的外包业务必定大有作为,使得外包的业态更为灿烂丰富。若要统计这部分外包的相关数据,是要在相关行业支持和协作下,靠挖掘和分析甚至推算而得出,由一个部门独立统计是难以完成的。这就成了历年来服务外包数据统计和分析预测检测的瓶颈口,某种程度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政策的落实和国际的交流。
由于服务外包的不少数据是跨部门统计和收集的,目前对于服务外包的统计中,包括对服务外包产业、服务外包企业和服务外包业务的理解,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兼容性。形成了众多分散、异构、相互封闭的信息资源系统,难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缺乏完备的有关服务外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制度、规定、条例等,即缺乏一个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此外,利益层面是制约服务外包信息共享的瓶颈。有些部门掌握的信息特权一旦共享后,不可避免地可能会影响另一些部门相应的利益。利益驱动会促使他们以各种理由和手段来阻碍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在《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中提到十二五期间要“打造1~2家全球服务外包交易中心,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集散平台和产业交流平台;增强我国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的资源集聚、信息集散和交易配置功能。”从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项目--“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近2年的实践情况看,由于交易是在统一的规则下、同一的平台上完成,因此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及时性、完整性有了根本保障,正在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国际组织、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服务外包产业数据信息交流和合作,一旦条件成熟,可定期发布交易数据和交易指数。
由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链中还处于相对低端位置,国内服务外包企业主要盈利模式仍以成本优势为主;中小型企业经常在埋怨项目来源短缺,但即使有项目需求,涉及技术、成本、交货期等,不少企业也难轻易承接。所以来自企业、行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项目对接成功率低下。目前国内服务外包产业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又使得地方性的服务外包资源难以实现整合和集聚。
在此背景下,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成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势所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迫切需要一个既接轨国际、又立足国内、具有全方位资源整合能力的服务外包公共平台,促进服务外包交易活跃度,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所以,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67号),明确提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服务外包交流合作平台,吸引跨国公司转移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加强服务外包公共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国际国内市场动态和政策信息”,这无疑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交易注入了强心剂。
三、建立我国服务外包信息共享机制的途径
建立服务外包信息共享机制的实现路径应兼顾到共享各方的均衡利益,实施中短期战术性共享和中长期战略性共享。对横向的跨部门之间,由于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信息共享的最主要目标是达到工作的交流与协作。可以探索如下途径:
1、完善法规法律建设。
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规,有效解决制约政府信息共享深层次发展的法律法规瓶颈,可以将服务外包产业的统计纳入国民经济统计范畴,用国家统计法来制约和推进服务外包的数据统计。
2、定期更新行业标准。
包括产业界定、企业标准、统计标准、质量标准、企业信用标准、平台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企业管理标准等。
3、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由公共平台接收数据后进行再分类、整理、储存并向需求部门、企业提供基本查询。
政府也可利用平台推行信息增值服务系统。包括:
(1)纵向增值。指行业信息的深加工,通过行业信息的深入挖掘进一步提高行业领域内现有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2)横向增值。指跨越部门和行业壁垒的政府信息空间的拓展,进而扩大产业信息利用的范围。
4、推进交易促进平台建设。
实行“政府引导、市场推进、企业运作”的机制。服务外包的最大特征是融合其它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其实也是企业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对自身的一个最大挑战,这取决于他对客户、市场、服务产品和本身的优势深度理解。而平台建设就是为服务外包的“融合发展”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鹊桥。服务外包交易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特殊交易,具有交易内容保密性强、接包方筛选难、合约难以标准化等特点。
第一步,建立统一的接发包电子信息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模式,根据利益驱动机制,建立相关信息与数据;
第二步,实现“零门槛、重信用、规范化”的线下交易,时机成熟后完全过渡到线上交易,甚至掌上交易。同时可建立较为准确的项目交易统计信息。
(1)交易促进平台的原理:把市场中的产品(服务)、技术、金融、信息、人才、规则、秩序和环境等要素通过互联网组合成服务外包领域中的服务需求方和服务供应方的共享信息平台,同时有把技术创新、交易规则、项目推介、企业信用、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支撑平台都放在同一个大平台上,实现从资金、政策、市场、技术、项目、信用、服务融合为一体的全行业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整合、处理和项目撮合直至项目对接成功,同时提供金融保险、公证仲裁、项目全过程监管等增值服务,融合了服务需求方、服务提供方以及社会第三方的智慧,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联动与融合,最终实现服务外包产品交易的互联化。由此缩短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2)交易促进中心功能:行业数据、政策和项目信息挖掘、分析和咨询服务;企业信息,接发包双向项目对接、撮合直至交易成功;项目合同鉴证、全过程监管、技术管理和投融资咨询服务;市场开拓咨询、企业信用论证、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企业运营模式创新、技术和管理培训、投资促进活动、商业环境评估等。
因此,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信息共享机制意义深远,以此可以克服信息共享不足、共享不均和共享不畅的现象,对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作者: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首席服务外包专家金世和 编辑:李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