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过后一周,阿里旅行在西溪召开双十一总结大会,近千家商户坐满会场。
阿里旅行总裁李少华在会上披露阿里旅行双十一的战绩:成交额超过15亿,超30家商家成交额破千万,两家商家成交额过亿,酒店预定超过86万间夜,国际机票预订超过30万张。从数据来看,成绩亮眼。
而当“超过30家商家当天的成交额突破千万”的信息披露时,台下一些供应商更是发出了惊叹声。对于任何一家供应商而言,单天成交额过千万都不是小数目。
随后的主题交流环节,众信、中青旅遨游网、如家等供应商被请上台分享双十一的感想与经验,这些商家都表示双十一很重要,是重要的销售渠道,也是传统旅行社触网的重要途径。
从任何方面看,这都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大会。双十一战绩斐然,商户满意度不错,但从阿里旅行的角度看,这场大会的成功却让人有些心生疑惑:转型一年后,阿里要重走电商平台的老路吗?
去年10月淘宝旅行更名“阿里旅行?去啊”,试图扭转从2010年就开始试水但成效并不如意的在线旅游业务。
更名前淘宝旅行的模式为,复制淘宝的成功经验,让酒店、景区、航空公司等服务商在淘宝开店,自己坐收佣金。但单纯做平台显然不符合旅游行业重服务的特殊性,阿里的旅游生意也因此没有起色。面对旅游业务迟迟未见成效的状况,阿里在2014年底对旗下航旅事业部进行合并重组,升级为航旅事业群,原淘宝旅行正式更名阿里旅行?去啊。阿里旅游业务的重整旗鼓也正式拉开帷幕。
重整旗鼓的阿里旅行被外界赋予了很多猜测,过去一年阿里旅行接连推出的未来系服务也给了业界更多想象,但是在这次双十一总结会上,阿里旅行对自己的定位似乎又回到了淘宝旅行时代。
阿里旅行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在线旅游行业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携程去哪儿走上整合之路,二者在机酒市场形成绝对统治地位,这必然给阿里旅行带来发展压力。面对去携挑战,回归电商平台或许是阿里旅行选择的应对之策。
机酒业务承压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重新出发的阿里旅行,其动作主要围绕酒店、景区、签证、机票推出的一系列“未来系”产品进行。
不过在这些动作中,未来系产品更多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真正产生交易的还是电商平台,而在电商平台上,机票和酒店为绝对的营收大头。
但携程与去哪儿的整合意味着在机酒标品市场,其他玩家的空间已被大大压缩,对阿里旅行同样如此
易观智库的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在线住宿预订市场交易规模为195.2亿元人民币,其中,携程2015年第2季度交易规模达到88.1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为45.15%,排名第一;去哪儿交易规模为33.1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为16.96%,排名第二。二者合计拿下在线住宿预订市场超60%的份额。在机票预订市场,去携的集合效应更强,二者市场份额超70%。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携程和去哪儿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供应资源。
这些对新选手阿里旅行而言,都需要时间才能追赶,但携程与去哪儿的整合意味着留给阿里旅行的时间已经不多,至少在机酒领域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面对在线旅游新格局,阿里旅行必须面对市场空间已被对手瓜分的现实,调整对策。
回归平台
对于阿里旅行的定位,李少华的最新阐述是:“在整个OTA大规模整合的情况之下,行业需要一个支撑全行业创新的开放平台,我们正在努力。”
在去携的挤压下,打差异化,讲区别于OTA的平台故事或许是一个好选择。双十一过15亿的销售额给了阿里旅行推平台概念的本钱,而过去一年,阿里旅行也在围绕“未来”二字讲述全链条服务的故事。
从已经推出的未来系服务可以看出,无论是未来酒店还是未来景区,都是围绕阿里的核心资源构建生态体系,一方面需要阿里大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另一方面需要打通酒店、景区的后台系统。也因此,阿里旅行对产品供应方来说,提供的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一个围绕其核心业务提供的互联网+服务。
与去哪儿、携程等OTA相比,阿里旅行的打法更多围绕阿里的生态进行。利用数据和平台优势对上游供应商进行改造,围绕自身资源建设生态圈。
对此,李少华的表述是,“我们和其它的伙伴们参与这个行业不太一样,在过去一年我们把阿里旅行背后完整的电商生态体系的主要角色,都赋予到旅行这个传统行业里面来。”“我们在技术、数据和强大电商团队支撑下,把电商生态体系势能赋予到整个旅游行业。”
(李少华展示阿里旅行背靠的生态体系)
可以看出,去啊的野心不单是做旅游电商的生意,而是通过向上游渗透,在旅游的产业链中形成以阿里服务为基础的生态体系。而在阿里系产品和服务的支撑下建设起来的旅游生态,最终又能够在交易的闭环中反哺阿里。
然而,无论是未来酒店还是未来景区,阿里旅行的未来系动作目前仍是布局为主,尚无法贡献真正的交易和营收,而在产生实际交易的电商业务上,阿里旅行为平台提供者,收取店铺佣金,这一模式与其转型之前并无二致。
平台隐患
对阿里旅行而言,当前的挑战在于面对携程去哪儿的强势地位,如何在在线旅游市场获得自己的地位。但平台模式能否为阿里旅行带来一个好未来?答案并不明晰。
从商业模式上看,阿里旅行搭建平台的盈利来源是抽取佣金,但双十一一年一次,一次大促带来的成交额能给阿里旅行贡献的营收毕竟有限,在平日里,阿里旅行仍要面对其他OTA平台的激烈竞争。
休闲游已经成为在线旅游争夺的新热点,在休闲游领域,在线旅游服务商的服务能力将极大的影响其业务发展。
当前,无论是携程、去哪儿等大OTA,还是同程、途牛等专注休闲游市场的新玩家,在线旅游服务商都在圈抢上游资源。就在本周,途牛第一次召开“自营产品全球采购大会”,途牛总裁严海峰披露,截至目前,途牛的直采业务已经超过总交易额的1/3,提前完成了30%的年度目标。而直采模式是途牛营收取得大幅增长、在在线度假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在线旅游领域竞争进入新一阶段,向上游延伸已经成为在线旅游服务商的必然选择。加强对上游资源的把控一方面能够稳定供应链,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对供应商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模式,加强企业的服务能力。
与竞争对手相比,阿里旅行走向上游的动作显得相对迟缓。在这一轮对上游资源的跑马圈地中,携程、去哪儿、同程、途牛都通过资本方式入股或收购了一些线下供应商,而阿里旅行对上游的渗透,仍是通过改造上游生态进行,与资本关系相比,生态改造上的联系相对较弱。
阿里旅行只做平台不往上游走能否真正切入在线旅游市场?淘宝旅行的四年成绩给出了并不乐观的答案,而阿里旅行讲出的未来系故事能否弥补平台模式的弱点,也有待时间检验。
随时随地了解最新ICT产业资讯,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cnwaibao",关注中国外包网官方微信。
作者:韩依民 编辑:李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