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神十”升空、玉兔登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一次次抵达世界巅峰。这些成就离不开信息技术精确、有力的支撑。作为更新换代最为迅捷的高新技术产业分支,IT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之下,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二者共同作用推动经济与产业的前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与产业成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包括政府采购政策在内的政府支持对于信息技术这类产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性作用仍不可忽视,有时甚至可能成为企业能否打开市场的关键。
政策助力不可或缺
《中国政府采购报》:首先非常感谢李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访问。您认为政府对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李国杰:信息技术企业在其发展初期投入很大,迫切需要国家政策性项目与科研经费的支持,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后期的规模效益。
《中国政府采购报》:那么企业发展进入平稳期之后呢?
李国杰:在企业进入平稳期之后,需要的是市场的认可。期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好、更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中国IT企业面临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即便是主打国内市场的企业同样面临竞争局面。据我所知,某芯片行业巨头全球90%的特价产品都批在中国,其原因不外乎行业竞争压力巨大。国内企业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政策助力不可或缺。
IT产业新兴领域需经历培育过程
《中国政府采购报》:近几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兴起,项目也逐渐落地。对于这些新兴领域,您觉得其发展方向在哪里?
李国杰: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早期,业界存在着两种发展思路:一是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迅速推向市场。二是认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作用是振国威、讲政治。我认为,新的科技成果的产生固然能提振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但产业化路径才是科技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些产业的新技术发展要有产业培育的过程。
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转变现有模式
《中国政府采购报》:您如何看待IT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李国杰:现在整个IT产业都在致力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对于IT企业而言,不改变、不创新就无法生存。目前,国内很多云计算中心的运营模式就采取了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使用的新模式,即:企业出资建设云计算中心,政府仅支付使用费用。这在政府采购领域可谓是创新性的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从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来看,在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产业的同时,不能盲目排斥业内已有的技术,而要学会“与狼共舞”,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待到技术发展成熟时,再逐步剔除外来技术。
编辑:贺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