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数字经济催生新制造

【承包网】 发布于 2018/11/5 9:30:46
点击: 808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4.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3%。工业和信息化部长苗圩撰文指出,我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20%,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按照国际标准分类,在制造业的全部22个大类中,我国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约占全球的1/7,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

  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除了产业本身的发展,还附带产生了更多的效应。比如制造业也是我国吸纳就业、解决劳动力增长发展问题的主要行业,同时和制造有关的行业,如交通、环保等也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转型升级。中国高铁被誉为是21世纪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网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颇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欢迎,而2017年5月国产C919大飞机的试飞成功,也预示着中国航空制造业实现了惊人的飞跃。

  关乎国计民生,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制造业可说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7年3月“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纳入了数字经济的说法,并计划将数字经济、互联网+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创新,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传统经济产生质的飞跃,实现中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前行的梦想。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也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制造2025”全面布局

  自2015年7月发布《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来,两年过去,制造业在哪些领域取得了进展?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对媒体表示,《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两年来,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未来重点在攻关键、强基础、抓示范等七个方面深入推进这一战略,《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措施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原则,对于所有企业都一视同仁,不存在限制外商投资的做法。

  在顶层设计方面,目前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11个专项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工业“四基”发展目录等绿皮书为补充,各地落实文件为支撑,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面协同的政策体系。

  《中国制造2025》将以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为重要抓手,以高端装备、短板装备和智能装备为切入点,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择优创建一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争取在金融、土地、人才以及改革创新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辛部长表示,技术的突破是关键也是核心。“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目前发达国家对我们在一些技术、装备和产品方面一直是限制的,一些国内企业在境外遭到的不公平审查力度更严重,希望大家能公平看待这一问题。”

  制造业:数字经济的主战场

  进入初夏,各地气温在逐渐上升,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热度也在不断升温。

  2017年5月15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路甬祥院士在2017中德智能制造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优良的制造产业链、创新链和信息网络的大环境,全球融合、开放统一、透明公平、公正法治,不断提升拓展的市场新需求,将为中国和全球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汇聚新动力,开拓合作共赢的新空间和新业绩。

  工信部苗圩部长在大会上指出,智能制造是培育全球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各国的探索不同,但核心都是在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进程,也就是当下所讨论的智能制造。

  他进一步表示,要围绕着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工业软件、标准化等重点领域,鼓励国内外的企业、各类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务实合作,建立起国际化开放性的智能制造利益共同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推进,制造业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与它们相互融合,工业云、工业大数据、云制造等概念也层出不穷。

  2017年5月25~28日,贵阳数博会如期召开,大会吸引了众多企业领袖参加,BAT三大佬齐聚贵阳。据了解,2015年和2017年,马云都如期参加数博会,而在2016年,马云因身在欧洲未能出席。马云在参加2015年数博会时,就已经提出鲜明的观点——“未来最大的能源是数据”。

  在2017贵阳数博会上,马云再次阐述了自己的“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新金融)理念。 “未来所有的制造业都将会成为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终端企业。未来的制造业要的不是石油,它最大的能源是数据。”马云如是说。

  同样,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看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资源,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思维方式。而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先行产业,是实现数据社会化的先锋队伍。

  不论是2017中德智能制造高峰论坛、贵阳数博会还是其他高规格的活动,制造业作为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认识。

  新智造、新模式

  智能制造和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一起成为近两年来最为热门的领域,主要原因在于背后都有不同的国家在支持和推动发展。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在发展的路径上各自有着自己的侧重点,决定了制造业发展模式不会千篇一律。

  中国制造与互联网+、大数据的融合,带来了更多的应用和更多制造业新模式,其中就包括了服务型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等。

  服务型制造。这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共生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制造企业通过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延伸服务链条,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实现竞争力的提高和价值增值。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动下,服务型制造能力成为决定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及利润主要来源,许多传统的制造企业将业务重心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移。

  以i5机床为代表的沈阳机床,已经成为国内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标杆。按照既定的价格策略,用户可以按i5使用时间、按价值或按工件数量计费付费,这样沈阳机床成功由商品买卖转变为分时租赁、开机付费,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从赚取价差转变为平台经济、数据分享,实现盈利模式的颠覆改变。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宽广而深厚,链条很长,工业体量很大,互联网还没有引发制造业领域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在一些面向C端的生产与制造,已经由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驱动的诸多行业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转变,这种变化其实许多年前已经出现了,如戴尔电脑、丰田汽车等生产方式,只是在大数据和IoT时代变得更加凶猛。

  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建成了顾客直接面对制造商的个性化定制平台,在快速收集顾客分散、个性化需求数据的同时,消除了传统中间流通环节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和种种代理成本,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了零库存、低投资、高回报率效果,而且增强了客户黏性。

  网络协同化制造。早在2000年,协同制造模式就由国际著名咨询机构ARC提出:它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将研发流程,企业管理流程与生产产业链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制造流程,从而使得制造管理、产品设计、产品服务生命周期和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个完整的企业与市场的闭环系统之中,使企业的价值链从单一的制造环节向上游设计与研发环节延伸,企业的管理链也从上游向下游生产制造控制环节拓展,形成一个集成了工程、生产制造、供应链和企业管理的网络协同制造系统。

  以国产大飞机制造为例,C919机型相当于波音737和空客320,全经济级客舱布置168座,高密度级布置174座。标准航程4075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新加坡的直线距离,其最大航程5555公里。2017年5月C919下线和试飞成功,其最大的难点和优势就在于集成协作,这是一个长期考验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课题。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主任王文捷表示,在C919制造环节当中,由中国商飞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再把数据交给其他制造企业,因此,要跟其他制造企业进行设计制造协同。这是基于统一的工业云平台进行的,需要在计划、执行交付状态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飞机交付客户之后,还要跟客户进行协同和高效沟通,需要借助IT系统来开展工作。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许多国家、许多企业都意识到协同制造联网是代表互联网+制造融合创新大方向的顶级生态系统。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4.0所长王喜文认为,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工业4.0,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跨国平台正在展露,并凝聚大量生产资源和大量工业大数据。在这些数据和资源的拉动下,新制造模式也并不局限于这些,数字化转型会带来更多新的应用和方式方法,比如共享制造等。

  正如浪潮孙丕恕所言,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次绿色革命,它的目标则是工厂智能化,建设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模式。智能制造时代来临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利用制造资源生产自己想要的产品,这很大程度上会催生很多新的产品甚至新的物种。

  要实现制造业的智慧转型,实际上是离不开技术支持的。放眼未来,数字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智能制造的发展前景可期。除了今天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的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未来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产业互联网无处不在,而制造业的智慧化也终将把生产与我们的工作、生活逐渐融为一体。

  随时了解中国服务贸易(外包)行业最新动态,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鼎韬洞察",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