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极成为每个房企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房地产调控加强、住宅市场面临增长率天花板的背景下,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成为各路资本和众多房企布局的新风口。
产业地产,顾名思义,即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同时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一体化平台。
风险与价值并存 房企的下一个战场?
据了解,房企创新领域的细分产业共约有12个业态或门类,涉及长租公寓、特色小镇、物流地产、新零售等。前30强房企的参与度非常高,其中70%以上都在加快多元化投资。
受国家宽松的产业政策和传统利润空间被压缩的双重影响,越来越多企业希望借助政策红利开发产业地产。目前国内主流的产业地产模式有两种:带产业拿地和产业运营。
采取产业拿地模式的以国企、央企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为主,这类企业将借助产业低价拿地或优先取得优质地块进行房地产开发。
截至7月中旬,2018年深圳已经出让30宗土地,其中4宗住宅用地,而工业用地高达19宗,占深圳土地总出让宗数的63%,可以看出产业用地正成为土地市场重点扶持的方面。
另外一种则是产业运营,拿地企业多为产业或城市运营商,要求房企要有完整的资源链条和产业运营经验,比如专注于产业运营的华夏幸福。相比起带产业拿地,产业运营模式是一场“持久战”,通过长期运营实现产城利益互补。
以星河控股为例,其为向“城市运营商”转型而成立了专业产业地产投资运营集团公司——星河产业集团。星河产业将自身定位为产业地产投资运营服务商,规划有产融联盟新城、特色小镇、双创社区三条产品线。产业投资是星河构建产业地产的全链条开发其中之一,也是其摆脱单一地产依赖的关键之一。
在带产业拿地模式中,产业是实现房地产产品溢价的有利条件。这类模式要求开发商有丰富的地产开发经验,其核心还是在于地产开发,因此更多地聚焦于城市的核心地段和更新方向上,卖点是地段价值与服务,获取难度仍不低。
产业运营则更像“农村包围城市”,在核心城市周边获取“价值洼地”,后期凭借自身强大的招商、运营能力实现人口导入、经济增长。不过由于这类模式依托于城市资源的外溢活力,看中的是未来价值,开发风险较大。
“新型地产”遍地开花 本质还是服务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运营相对成熟的产业园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发主体除了传统房企,还有实体企业和工业地产开发商。
众所周知,深圳本土大型房企云集,其中不乏万科、恒大、招商蛇口这样的龙头企业,且早已形成以万科、恒大、金地为代表的上市房企;以中海、招蛇、华润置地、华侨城为代表的地产央企;以佳兆业、京基、星河为代表的民营房企三足鼎立格局。
传统住宅市场步入开发尾声,“蛋糕”余量不多,分食者却不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深入,单纯的物理空间建设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这要求房地产市场要由粗放型发展转变为精耕细作式开发。
而对于新型地产遍地开花的景象,最大的质疑声就是会不会房地产化。实际上,房子和建筑只是新型地产的外壳和承载体,其最本质还是服务。也正基于此,以产业新城为核心产品的产业新城运营商此时则显现了先天优势。
戴德梁行深圳产业地产部主管及董事张冬冬表示,不同的开发主体有不同的优势,如果能够集各家之所长,相互整合资源共同去开发运营产业项目,那肯定是比单一方去做效果好得多。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需要避免的是100%同质化。而在诸如特色小镇的打造上,必然有90%是需要“同质化”的,差异化体现在剩余的10%上。“房企首先需要转变思维,不能再用房地产思维去做产业园。”深职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房地产经济博士邓志旺认为。
随时了解中国服务贸易(外包)行业最新动态,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鼎韬洞察",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