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办、CIO时代网承办、北达软协办的“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业界二百余位专家学者、各行业CIO代表和媒体同仁们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云时代的商业与管理”,到场的专家学者也纷纷与大家分享了云计算时代的崭新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机电集团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伯虎院士在本次论坛上为大家带来了《云制造-一种制造业信息化的新模式与新手段》的主题演讲。李伯虎院士介绍了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并与大家分享了云制造的定义、概念模型、体系架构、技术架构等内容,指出云制造是一种基于网络的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制造新模式,“云制造”是制造信息化的一种新模式和新手段,是云计算在制造领域的落地与延伸。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机电集团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伯虎院士
演讲实录如下:
尊敬的王处、赖主席,各位领导、专家,大家早上好!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云制造--一种制造业信息化的新模式与新手段”。我们团队有28个单位、40个课题组,在“863”支持下做了这项工作,包括北航、航天二院、中国北车等单位。
首先我讲的“制造”不是指传统的加工生产,而是“大制造”,有“三大”,一是产品的活动与过程覆盖面“大”,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从需求认证、概念设计、加工、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到报废,或是到再制造,传统的就是加工生产;二是制造活动面大,可以在企业内也可以在企业间,甚至到全球;三是制造类型覆盖面大,包括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混合制造业等。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国家许多制造业是在“微笑曲线”的下端,也就是说附加价值低。缺点是两头不行,一头是产品开发不行,一头是服务不行,当然还有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宏观上讲,我们国家制造业正面临着一个关键历史时期,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具体是要培育新的制造模式和新的手段来满足产品的上市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知识、对环境的污染,要能够改善。也就是说你的竞争能力必然要提高。这是未来5-1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工程院在周院长的领导下,有个课题叫“制造强国的战略研究”,这里提出来对中国而言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其中围绕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一场制造信息化为特征的制造变革一直从国家“863”CIMS这个主题开始一直在进行。我们对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是制造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战略系统工程。这是实现我们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战略举措,它的指导思想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它的途径是把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应用)技术和建模仿真、现代制造和系统工程技术、产品有关专业技术,这五类技术融合应用到产品的全系统、全生命周期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技术手段。工作内容通过深化融合,使得企业或者集团全系统、全生命周期里面必须有经营管理、技术、设备三个要素,以及在全生命周期活动中必须有: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五流”。如果“三要素”、“五流”集成优化,你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许多专家认为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现在来实现集成、协同、敏捷、服务、绿色,这是“八化”,是发展方向。2009年我们团队就提出了“云制造”理念,因为我们认为“云制造”模式和手段是制造业信息化的一种有效的新模式和新手段,它能够实现“八化”,能够促进我们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