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互联网思维”大起底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7 22:51:50
点击: 419

  最近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文章已经烂了大街,本不想掺和,但没想到身边一帮从屌丝到土豪的朋友们无人不在谈起,饭桌上常常不得不被迫成为他们的听众,去听他们描述一些几乎丧尽市场常识的观点,严重影响了食欲。为了一劳永逸来解决身边这个问题,本着影视行业一贯“无处不天涯,人人可八卦”的职业精神,我们来扒一扒这件事的始末,还原“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一、“互联网思维”一词的起源:

  “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的提及者应该是李彦宏,在2011年,李彦宏在一些演讲中,就曾偶尔提到这个概念,意思是指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他的描述非常的碎片化,所以并没有引起重视。在互联网行业主要的社区网站之一“知乎”上,最早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提问,也要追溯到2011年,但当时几乎无人应答。

  2012年,雷军开始频繁提及一个相关词汇——互联网思想,几年来,雷军一直试图总结出互联网企业的与众不同,并进行结构性的分析。从他的两篇文章中,可以追溯他思路的变化:2008年的 《关于互联网的两次长考》,以及2012年的《 用互联网思想武装自己》。在2012年的每一场公开演讲中,雷军都会使用这个词,但起初小米影响力尚有限,除了众多米粉十分推崇之外,并没有引起其他人包括媒体的跟进。

  2013年,随着雷军曝光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如罗振宇等自媒体人士开始频繁提及“互联网思维”(好像是从罗振宇开始“思想”又变回了“思维”),一些TMT行业的记者也开始引用这个词。

  二、“互联网思维”一词为什么能够攀上神坛

  这个词汇的走红,直接原因是一些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腾讯1000亿市值,小米估值100亿,都是美元哦,亲),从业人士开始变得越发自信,他们需要一个词汇来统一表达与传统企业的区别,用来区隔他们的身份。

  仔细研究现在各种跟这个词汇有关的言论,无论是以用户为中心,增强服务,数据管理等等,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在早些年,相关的表达都曾经在一些行业,家电、快销、零售、房地产……轮替出现过,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为什么又可以热炒一次?这个就得说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了,这个要分四个阶段来说。

  1. 互联网的核心本质是将信息电子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存储和传输。信息在变成“比特”之后,传播的效率大大增强,这个变化是龟速和光速之间的差异,因此所带给人类社会的变革也是颠覆性的。但这种变革是渐进的,因为人类对信息传播效率的需求并不一致,科研机构、军事单位对信息沟通效率的需求最为迫切,因此他们成为互联网的发明者,在他们开始了二十多年之后,互联网才真正进入民用阶段。

  2. 既然互联网主要是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因此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是在对信息进行结构性整理,并在这个基础上提供服务。简单分类一下,大概这么几项:

  A. 信息交流:如通讯工具、邮箱、电子商务平台、社区等;

  B. 信息娱乐:如互动游戏、音视频网站等;

  C. 信息安全:如网盘、云盘或者杀毒工具等;

  D. 信息计算:云计算,数据挖掘等等……

  无论这些企业的定位或者描述多么的复杂,所开展的业务多么的纷乱,拨开他们的外衣,你会发现大部分企业所提供的仍然是信息服务。

  3.人类活动本质上是由两种交流构成的,一种是信息流,一种是物流。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输效率和安全性不断提高,单位成本不断降低,同时也就影响了物质的流通。很多原本需要承载于实物上的信息交流便可以虚拟化了,胶片因为成本和实效性较差,很快就被完全整合,纸张则拥有一些先天的优势,暂时还在整合的过程中。任何承载于纸上的信息,从纸媒到货币,其实都可以做到完全无纸化,只是基于人类的习惯,以及手持信息终端还不足以提供对等的便利,未来还有待发展。

  4.互联网既然是针对于信息方面的革命,那么它必然会走向物联网,也就是物体与物体间的无缝对接,以及人与物的整合,有几则新闻可参考:“A. 本田开发仅靠人脑思考即可操控机器人的BMI技术 B.首个思维操控飞行器曝光”。从Google的无人驾驶技术,再到法国的机器人NAO,以及可穿戴设备,还有远程医疗,3D打印,智能家居……通过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基于信息控制方面的技术革新,会进一步改变整个世界的生产生活方式。

 编辑:贺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