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青岛海洋科技领航“蓝色硅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7 22:52:14
点击: 435

  不久前,500余位国内外海洋经济、科技、管理领域的顶级专家和企业精英,会聚青岛,参加“2011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畅所欲言,献计献策。论坛上,一个关键词引起与会者高度关注:“蓝色硅谷”。

  何谓蓝色硅谷?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这样诠释: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性海洋研究、应用性海洋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相互融合,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

  以世界眼光谋划 建“一带一园”载体

  青岛有711公里海岸线,有1.22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还有49处天然港湾。去年,海洋经济的总产值达168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33.67%。青岛港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外贸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位。

  去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昂起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青岛找准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抢占海洋产业技术发展前沿,打造“蓝色硅谷”。

  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看来,青岛已经具备打造蓝色硅谷的优势和条件: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承担了“十五”以来国家“863”、“973”计划中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海洋科学研究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40%。

  “青岛的海洋科技优势在全国领先,加上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对海洋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青岛打造蓝色硅谷拥有了足够底气。”青岛市副市长王广正表示。

  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

  去年10月中旬,李群率青岛代表团出访印度,瞄准的就是印度发达的计算机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除印度外,美、日等国的“硅谷”也成为青岛的取经之地。

  建立硅谷必须有载体。也是去年10月,青岛发布了中国蓝色硅谷规划,实施?“一带一园”的总体布局。“一带”即蓝色硅谷核心带,南起青岛崂山区科技城,北至即墨市温泉镇,沿海岸线形成一条蜿蜒的海洋科技创新走廊,陆、海域面积分别为280和225平方公里;“一园”即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

  核心带布局成3个功能区:科技创新驱动区重点建设科教、研发创新、海外归国人才创业,是蓝色硅谷的智慧中枢、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区将重点规划建设崂山生物产业园、青岛国际创新园、国家通信产业园、青岛创业园、青岛新能源产业园等;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区主要提供政务、商务和生活服务。

  按照规划,到2015年,蓝色硅谷建设将初现形象,努力建成海洋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海洋人才战略高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拉长海洋产业链条

  中国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均发端于青岛:人工培育出海带夏苗,为中国海藻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成功引入南美洲白对虾,并取得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艺研究的重大突破;引入海湾扇贝,建立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体系;探索“工厂化养殖”新模式,催生以鲆鲽类为代表的海洋鱼养殖产业;在国际上首次将皱纹盘鲍种内杂交和杂种优势应用于大规模生产。

  虽然具备海洋科技的绝对优势,却只有20%的海洋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这样的尴尬不仅青岛独有。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介绍,目前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仅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有着霄壤之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剖析:一是青岛缺乏强大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平台,二是缺少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

作者:徐锦庚 宋学春 编辑:李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