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AWS宣告入华后,国内公有云市场一阵骚动。阿里云和腾讯云,全线产品降价促销,算是给予认真回应。IBM、微软、金山、中国联通“沃云”则跟随发布了自己的最新公有云消息,顺带赚了点眼球。
对于AWS入华,有人说,这次真的狼来了,也有人说,会像曾经的Ebay一样被阿里系“赶走”。
究竟会怎样?究竟能怎样?
巨头林立小户丛生
抛开AWS入华不谈,单就国内公有云市场现状看,不仅巨头林立,而且小户丛生。
目前,国内公有云服务商至少存在五大类别,而且呈现全产业链向IaaS聚集的趋势。以机房托管为主营业务的IDC服务商向公有云转型,如世纪互联、网银互联等;其次是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已推出独立公有云,最近中国联通也推出了“沃云”;然后是传统IT设备商,典型如华为、浪潮等,在各自的云计算战略中,公有云业务作为其中一环已做补齐;至于互联网公司,如阿里云、腾讯云、盛大云,早已通过自有生态体系圈住了一批高质量用户;最后还有一批新创类服务商,如Ucloud、青云等。
五大类别中,IDC服务商属于主动转型。公有云替代机房托管业务是其天然属性,这些IDC能否转型成功决定了其后续发展空间的大小,虽然它们离公有云用户非常近,但有限的技术实力成为其转型公有云的最大掣肘,因此,未来被收购兼并是主流趋势。前不久,全球最大的IDC服务商softlayer被IBM收购用以整合其公有云业务,就是这方面的的趋势例证。
运营商属于顺势而为,但前景不被看好。按理说,运营商有数据中心资源、有网络带宽资源、有客户基础资源,具备公有云的多项优势,但是,有限的技术实力及低下的服务效率,注定了其公有云难以受到用户认可。
IT设备商属于被迫跟进。十几年来,伴随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IT设备商依靠各种软硬件赚得彭满钵满。但如今在云计算潮流下,IT设备商发现不能继续固守传统,于是在各自的云计算战略中,一方面,将传统的软硬件业务换个包装谓之为私有云,另一方面,也开始涉足公有云,目的也许不在于取得多大的业绩,而是采取“人有我有”的策略,确保自己不落后,多少也能留一手。由于IT设备商的业务重点仍在硬件设备上,因此,对于他们公有云的发展前景,目前尚不好判断,毕竟,他们离企业用户很近,所以,根据公有云的需求发展相机行事,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互联网公司属于自然延伸,水到渠成,是最有条件发展公有云业务的群体。AWS是公认的典型,现在国内的阿里云和腾讯云也是这个路数,弹性云平台不仅可以用来支撑自有业务,还能卖给生态系统内的开发者,再进一步,做成开放公有云,服务社会全行业。互联网公司做公有云,不仅能够在巨大的前期投入与缓慢增长的用户需求间找到平衡,而且能够利用自有业务实现更多的可靠性检验,形成推动业务发展的正向循环。因此,未来国内公有云市场的领导者必将由互联网公司担当。
新创类则属于顺潮流,博机会。以Ucloud和青云为代表的新创类公有云服务商,创始人都出身于互联网领域,熟悉互联网类客户需求,在轻装上阵灵活运营的条件下,很快收获了一批成长型互联网类用户。前不久,Ucloud已成功融资1000万美金,成为国内IaaS领域第一个融资案例。 但是,新创类公司要发展壮大,或成为未来公有云领域的强者,可能性较小。就目前看,新创类公司虽然起步发展快,但持续壮大难,因为在缺乏生态协同的前提下,以单纯的资源租用模式,难以形成差异化,缺乏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因此,对于新创类的后续发展,最大的可能,是当国内公有云市场逐步由散乱走向集中化时,成为市场强者的收购对象,从而获取最大的资本对价,这就是所谓的赶潮流,博机会。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