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阜阳,工业化率、城镇化率都已跨入提速发展的“窗口期”。阜阳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在外延扩张、内涵提升“双作用力”推动下,以中心城市升级带动经济发展转型,成为新的引爆点。一座活力迸发的新阜阳,正在撞击着每一位关注阜阳的人。
当你行走阜城时,一股向上的力量催人奋进。2013年,阜阳市地区经济总量将跨过千亿门槛。站在“千亿阜阳”的时空坐标点上,“皖西北中心城市”的大阜城形态,正在跃然而出。
大城崛起,顺应了阜阳人长期渴望崛起的强烈诉求,从而使多年积蓄的能量得到了释放,并激发出加快发展的激情。
在阜阳采访的那几天,我们穿梭于阜城的大街小巷,奔走于园区工地,触摸这座城市跃动的脉搏,感知这座城市拔节生长的细节。因为她是阜阳,我们为她负重起跳中的每一次变化感动着;因为她是阜阳,我们为她活力迸发中的每一次涌动澎湃着……
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大建设“现在进行时”的阜阳?如果是,这一切变化又得益于什么?
解读阜阳成长新动力
“两到三年后,阜阳必定会大变样。”在阜阳采访期间,这句话被屡屡提起。
走进阜阳,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显性改变:一群又一群高楼快速改写着天际轮廓线,一块又一块工地涌动着建设热潮,一条又一条道路延伸着更广的生活空间,一片又一片水岸绿色浸润着城市。
在外人看来,今天的阜阳就像一个“大工地”,但这恰恰将阜阳深藏于心的崛起渴望跃然纸上。现阶段,阜阳为什么把中心城市建设作为牵动整体发展的“牛鼻子”?阜阳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信心与动力分别来自哪里?
“围空区”背后的辩证法
“现阶段的阜阳为什么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因为城镇化能促进一二三产的联动发展,能实现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当阜阳市委书记于勇说出这番话时,一个以阜城中心城市、县域中小城市、特色乡镇、美好乡村四位一体的城乡发展新体系正在颍淮大地加速构建。
从区域大格局上看,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的分析,阜阳处在合肥、武汉、郑州、徐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围空区”,是中原城市群、徐州都市圈、合肥经济圈、武汉经济圈的交叉位置。叶大年在阜阳调研后坚信,阜阳完全具备成长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但“围空区”能成长出一座中心城市,更多是一种可能性,如何才能变成现实?或者说催生阜阳城市生长的必然性体现在哪里?只要对大城市“围空区”背后诸多经济要素进行一番梳理,就能发现阜阳面对的新格局。
首先在“有”的层面上,阜阳具备城市化的基础要素—人。阜阳市有1040多万人口,是安徽省第一人口大市,全国五个超千万人口地级市之一。但目前阜阳的城镇化率分别低于全国、安徽省平均水平17.7个和11.6个百分点。差距也是潜力,未来提升到50%的过程,就是城市发展的希望。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阜阳200多万外出劳务工中有一部分回归,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将为阜阳增添发展的砝码。进一步向外扩展,以150公里为半径辐射周边人口5000万。这里面蕴含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转化成阜阳建设大城市的又一个基础要素。
人口与市场潜力只是基础要素,大发展还要有政策叠加的推动。长期以来,阜阳缺少推动发展的区域战略政策,转变最早发生在2006年4月,中央正式出台促进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此后,促进阜阳发展的区域政策,一直在增加。阜阳市长李平告诉《决策》:“中部崛起中的"沿京九经济带"、中原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大别山连片开发以及安徽加快皖北振兴等政策支持,在阜阳发挥着叠加效应。”
特别是从安徽来看,阜阳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不管是国家领导人的论述还是安徽振兴皖北的文件中,都会看到一句话,“没有皖北的崛起就没有安徽的崛起。”而在皖北崛起中,阜阳崛起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在省级规划层面明确提出把阜阳建设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其次,在“无”的层面,阜阳周边皖豫鲁行政边界的广阔区域内,目前仍然缺乏一座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大城市。这种“无”实质上可以转化为阜阳发展的“有”,即为阜阳提供了成长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和区位条件。阜阳既可以吸收周边各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同时又不会因距离某个中心城市太近而被完全覆盖,阜阳有条件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圈。
从皖豫交界地区的城市规模来看,阜阳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李佑斌告诉《决策》:“阜阳的建成区规模在皖豫边界7座城市中居于首位,这种集聚功能是阜阳成为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区位条件、交通枢纽、商贸辐射和扩张优势来看,“阜阳理应承担起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责任。”李佑斌分析说,“引领皖西北、辐射豫东南、联动黄淮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规划,已经是把阜阳放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来定位了。
编辑:贺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