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宿迁:城市因文化而兴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8 7:33:48
点击: 845

  地处苏北的宿迁,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省13个地级市的末位。虽然宿迁不富有,但是没有一个全国贫困县,而且在建市后的16年里,宿迁经济发展节节攀升,地区生产总值比建市初期增长了9.4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35倍,昔日的“经济洼地”正快速崛起。记者不禁疑惑,宿迁后来居上的内生动力是什么?

  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给出了答案,“城市因文化而兴,是文化的超强支撑力为宿迁发展求突破、上台阶、大跨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杠杆撬动经济崛起

  9月23日,历时20天的“2012中国·宿迁西楚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隆重开幕,经洽会上,共有118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累计投资额932.05亿元。

  这是宿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个有力注脚。虽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饱受争议,但对于家底薄弱的宿迁而言,这样的发展模式恰到好处,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撬动宿迁经济发展的强硬杠杆。

  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正兰说:“历史证明,一个没有先进文化支撑的民族是注定要落后的民族;同样,一个城市要实现科学发展,也需要独特的地方文化作为支撑。”

  西楚文化就是宿迁的文化之根。“利用好西楚文化资源,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加速度。”这是西楚文化研究会顾问杨崇祥对宿迁发展方式的期待,实际上,宿迁人就是这么做的。

  宿迁去年投入40亿元改造的项王故里景区项目即将开门迎客,梧桐巷传统街区、西楚大街商业休闲区等片区,以文化为媒,形成了一个孕育着巨大经济能量的综合体。

  “在宿豫,文化是一种品牌、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宿豫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磊直言。早在2008年,宿豫区就完成了16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建设;目前全区18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部对外开放;顺河社区还被评为全国第三批文化先进社区。

  这些大手笔、大动作,正与缪瑞林所言相契合,他说:“宿迁要推进文化特色化,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最终形成文化建设引领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化创新激发经济活力

  文化创新是宿迁后发崛起的动力,宿迁市市长蓝绍敏意识到,宿迁必须着眼于文化,着力于经济,用创新思路塑造文化宿迁之“魂”。

  创新文化体制是激发文化活力的源泉。2008年,宿迁启动了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18个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了转企改制,其中宿迁市歌舞团就颇具代表性。原来靠财政养活的歌舞团几乎冷清闲置,转企改制后,主动开拓市场,并组建了“虞美人女子乐坊”等团体,以团养团,演出受益超百万元。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宿迁文化创新的又一力作。金秋时节,宿豫区金针花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孩子们正排练“跑驴”。传统文化能在新生代得到传承,还要得益于宿豫区的慷慨解囊:该区设立了文化发展基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年拿出至少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公益性群众艺术活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

  “新思维”植入“单一文化”,是宿迁文化创新的第三大举措。在泗阳县,“民间艺术之乡”是当地的招牌,近几年,泗阳县在单一文化项目中融入市场新元素,形成了“政府购买、群众享受、市场运作”的特色,让“农村小戏进城、城市剧团下乡”。

  文化产业支撑经济转型

  “文化是台也是戏,不能把文化仅仅作为经济的附庸,而要将其作为内在驱动力。”缪瑞林的坚定话语,把文化产业推向了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2011年是宿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年”,一年的时间里,宿迁紧抓“8210”工程,建设产业园、运河文化城、图书馆等,并培育10个文化领头企业;市、县(区)两级形成了《“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特色文化培育方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有专家说,文化产业是经济形态的文化、文化内容的经济,宿迁抓文化产业就是开文化之花,结产业之果。2009年,宿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建市初增长213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幅,今年还将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抓文化产业就是抓新兴产业,就是培育未来支柱产业”,沭阳县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把工艺设计等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了工艺礼品、图书、网络文化、文化旅游“四大创意板块”,全力打造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文化产业正成为全县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文化特色化,以文化创新解放发展生产力,加大对文化产业引导,将这三股力量凝聚成宿迁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宿迁早日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采访结束时,缪瑞林道出了对宿迁未来发展的期许。

作者:郑晋鸣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