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已死”的论调早在数年前我们就已经经常听到,而现在更是愈演愈烈。众多纸媒的倒下和广告主从纸媒平台撤离,似乎预示着“纸媒已死”的预言将成真。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纸媒依然通过各种措施展开自救。
纸媒之所以变得越来越弱势,与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改变有着直接关系。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的当下,纸媒缓慢的步伐和收费的策略让其愈发显得老态龙钟。与此同时,“纸媒已死”甚至成为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不过纸媒显然不会坐以待毙,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进行自救。但那些自救手段看起来都收效甚微,毕竟没有改变其传统媒体的本质,既没有引来新读者,老读者也继续流失。如今,纸媒改变策略,紧紧把握潮流,与流行的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想来一场咸鱼翻身的逆转好戏。就目前来看,与大热的移动购物结合似乎成为纸媒眼中的救命稻草。
联手手机淘宝,纸媒欲“曲线救国”
纸媒要想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不能总是玩那些过时的老把戏,而是要注入新鲜血液,给予老读者和新读者以新鲜感。就在近日,12家纸媒媒体联合阿里旗下的手机淘宝合作推出码上淘项目。所谓“码上淘”,就是当读者拿到报纸后,只需打开手机淘宝,扫码相关产品的淘宝码,即可完成下单、支付等流程。这意味着阿里进一步开辟了全新的O2O模式渠道,不同以往的模式,此次是由线下反馈到线上。
据了解,参与此次码上淘活动的纸媒媒体都够份量。包括《新京报》、《京华时报》、《东方早报》等12家主流媒体,地域涵盖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等六大城市。而据数据显示,这12家媒体的日均发行量合计近千万份。显然,它们是纸媒里的佼佼者,不过这并不妨碍它们革新的脚步。而手机淘宝也乐于在不同且重量级的平台伸出触角,以强化用户移动端的消费习惯,增强在移动端的消费比重和消费频次。从另一方面来看,此举也和阿里大举进军移动互联网的战略布局相契合。
纸媒联手手机淘宝推出码上淘项目,无疑是为纸媒提供了全新的盈利模式,也为其未来的转型提供了一次全新的机遇。如果码上淘项目能够坚持,并深化、扩展开来,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将成为散布城市各社区、各家庭的移动商品“柜台”。同时,纸媒的价值将被重估,越来越多的读者将会因码上淘项目及随之而来的细分项目,重新关注纸媒。在未来的时间中,或许纸媒将成为电子商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码上淘不是灵丹妙药,关键还在纸媒自身
码上淘项目对于纸媒来说,无疑能够在“延长生命”的同时,创造更多价值。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未来,无论是新品发布、还是品牌商的清库存活动,我们都有可能选择报纸作为首发平台。”这无疑是在力挺纸媒作为全新平台的作用,将用户的关注目光引到传统纸媒上。
根据手机淘宝方面透露的数据,4月1日当天,共有300万人次参与码上淘的扫码活动。当天10个秒杀专场的共计数千件商品,都是在40秒之内被哄抢一空,最快的一单纪录甚至是在2秒内完成从下单到支付整个过程。这无疑是给纸媒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它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但我们不能就此想当然地认为码上淘就决定了纸媒的生存几率,也不能就此夸大码上淘对于纸媒的意义。因为从本质上看,码上淘的扫码购物和传统广告的模式并没有明显区别。只是支付的形势有所变化,由实体消费专为虚拟支付。甚至从某方面来看,扫码购物和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DM广告册看起来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夹在在目前尚具影响力的传统纸媒中。
传统纸媒要正视自身所出现的问题,面对用户阅读习惯和渠道的改变,纸媒读者的减少、广告量的下滑、订阅/传阅量的递减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单单依靠码上淘或其他看起来新鲜的项目,即使将报纸固有的广告版面变成电商平台也没有太大意义。毕竟和互联网购物形式的丰富和简单比较起来,通过纸媒再购物显得繁琐许多。码上淘不是灵丹妙药,纸媒更应该审视自身,改变以往的传播模式,在当前严峻的生存环境下,寻找一条生路。
作者:康斯坦丁 编辑:陈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