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农民向城镇转移,是省委、省政府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点石成金”重要经验。实现“四集”,才能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完成“一转”,才能真正为当地百姓带来实惠,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开封市正是按照“四集一转”这个路子积极探索实践,满怀信心、充满活力地向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大步前行。
破解“两个走不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四集一转”的难点在于资源集约利用,而资源集约利用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老工业基地的开封市而言,要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就必须在工业领域寻求突破,以此引领全局发展。
从去年开始,开封市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数月排名全省首位。开封市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开封市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时光回溯到3年前。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发酵,开封市半数工业企业效益下滑。危机折射开封工业转型不足。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生产粗放,竞争力明显不强。面对这种形势,市委、市政府深深意识到开封工业发展空间、承载能力都不足,未来发展路径面临“两个走不通”,即以高能耗支撑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走不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污染发展道路走不通。要想实现新跨越,就必须走资源集约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而盘活存量是当务之急。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开封市全面推进效益评估和环境评价,倒逼产能过剩、环境效益差的企业退城搬迁,并以奖代补引导企业技术改造,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
2011年,飞龙集团增收不增利。2012年,该集团投资2400万元上马技改项目,获专项支持资金195万元,并利用郭氏纺织公司退城搬迁土地上马专用汽车产业园项目,使企业利润迅速从2011年的5300万元提到2012年的7400万元。而在尉氏纺织公司,通过近年持续不断地技术引进、创新和改造,现在尉氏纺织公司用工人数比过去少了1/4,但产量却提高了近3倍,并且实现了节能减排……能耗下降、效益提升,开封市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12年,开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8%,单位能耗却下降14.2%。而自2011年至2013年,开封市共对400多家工业企业技改、新建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并关闭黄河滩区所有砖瓦窑厂,淘汰落后产能20多万吨,95%以上工业企业效益上涨。
走资源集约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对于经济综合实力不强的开封市而言,仅靠盘活存量不行,必须引进增量。共识之后是行动。从2011年起,开封市开展项目大招商活动,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效益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项目)。从2011年304个项目完成投资444.6亿元,到2012年315个项目完成投资564.84亿元,再到2013年373个项目完成投资744.8亿元,开封市以每年新增100余亿元的投资加快增量引进,全面进行产业“补血”,有力支撑了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
盘活存量、引进增量,使开封市发展经济的环境容量得以有效保障,因此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将开封市视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产业集聚区呈现膨胀发展之势。而此时,企业(项目)用地指标控制下的土地容量不足就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
围绕如何让有限土地产生最大效应,近年,开封市借助国家新一轮土地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一方面尽力争取项目用地指标,一方面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有效破解了土地瓶颈。从2009年至2013年,开封市采取土地增减挂钩的方式,解决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5万多亩,并使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土地面积平均投资强度由2009年的每亩不足百万元提升到2013年的每亩324.9万元。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开封市产业发展定下了基调,打通了串联“四集一转”各个环节的主动脉,成为加快开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仪”。
持续释放带动效应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绝不是划定区域、将散落的单个企业撮成一堆,也不是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周边分布中小企业。这需要在特定区域,有将企业有机联系起来并持续释放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作支撑。而靠市场调节来实现这样的目标,显然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所以,这就需要政府的“无形之手”来引导。
作者:赵海龙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