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互联网巨头在O2O布局上动作频频。先是3月8日,手机淘宝生活节阵势空前,37家大型百货商场、230家KTV、288家影院、800家餐厅在手机淘宝上给出了大量的优惠券;一向低调的百度糯米也借“女生节”切入生活娱乐消费;在和腾讯的入股联姻之后,3月17日京东宣布与上海、北京、广州等15余座城市的上万家便利店进行O2O合作,年底计划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地级市。这是继与山西唐久大卖场试水O2O后的首次大范围推广;到了月底,阿里又以53.7亿港币战略投资银泰商业。
去年,我们听到的O2O战略还大都停留在购物场景的多样化,比如线上付款,线下取货,或是线下交易,送货上门之类,要么就是线下企业借力互联网平台做好会员管理,产生二次营销,比如风口浪尖的微信服务号。但其实,一个便利的购物场景既不是产生交易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举例来说,如果百货店里陈列的商品一如既往的价格昂贵,选择有限,能不能在收银台用支付宝付款又有什么所谓呢?14年我们无疑看到了一些新变化:传统零售做O2O必然涉及到供应链重构,毕竟最终零售商卖得是商品,而不是场景。
用京东的例子来说,其模式是让顾客线上订购京东商品,配送到便利店,顾客到门店提货,或顾客在京东平台(PC和移动端)查看附近的便利店,订购便利店库存商品,门店快速送货上门。这本质上是优化了京东与便利店系统双方的供应链。线下便利店得到的好处第一是SKU数量的拓展,由此收入端获得改善,最重要的是这些扩充的SKU所对应的库存在产生订单之前是待在京东的仓库里的,京东的销售规模庞大,又有数据分析的支撑,采购起来效率会高得多。
当然,我们对于京东的O2O方案仍存有疑虑,最大的一点就是到我们前文所述的消费者到底存不存在?正如我曾经读到的一篇文章所述,社区超市50%的购物属于无目标性购物,到超市逛逛看看需要什么,另外50%有目标性购物中80%属于路过便利店时顺便购买,剩下的20%愿意专门跑一趟的人占比更多,诸如炒菜缺盐,上厕所缺手纸这样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银泰与阿里的合作方案涉及对于整个商品供应链的改造。早在2013年“双11”期间,银泰所有商场参加天猫“双11”,开始线下选品、线上支付购买。在2014年“3.8手机淘宝生活节”时,银泰又与“手机淘宝”及支付宝合作,推出购物虚拟卡以及二维码扫码支付等O2O尝试。可以说,银泰与阿里已经很好地将支付和会员体系的线上下打通。阿里巴巴进一步拓展了移动支付的营业场景以及逐步建立用户习惯,而线下零售商收获的则是虚拟会员人数猛增,通过线上行为积累用户数据,由此可实现更精准的推送。
但是,说到精准推送,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商品的竞争力上面去,毕竟还是去推商品。接下来的合作将深入零售业的供应链上游,即商品和库存。我国百货业的联营模式,即出租场地给品牌商和经销商销售,意味着零售商并不掌握商品数量、种类、库存等具体数据;而品牌商因为期货订货制度,也不掌握前端的实时销售情况;经销商则由于地域限制,只能实现本地库存联通。在整个零售链条中,商品的数据化成为打通线上线下最困难的环节。银泰和阿里巴巴宣布已经建立了1000个商品的数据库,但银泰方面向财新记者解释,数据库还在非常初级的层面,还没能实现线上线下库存的打通。
银泰与阿里的合作或存在种种不确定性,但表露出的方向却是明确的:未来的O2O一定会深入到上游供应链。
作者:徐达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