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哈达湾老工业区:转出城市新核心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8 7:44:58
点击: 1327

  3月25日,吉林省吉林市金珠工业区晨鸣纸业抄纸车间,轻涂纸欢快地在卷轴上“轻舞”。吉林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郭钦彦在自豪中有些激动,“企业兼并重组以来没有一分钱赢利,但从哈达湾老工业区到金珠工业区的搬迁改造给企业带来了生机。4月份正式生产后将每月产生1000万元利润,‘吉林造纸’翻身了。”

  为工业企业改造升级提供动力,这只是哈达湾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的效应之一。哈达湾区域搬迁改造指挥部总指挥、常务副市长李向东说,“哈达湾曾是吉林市老工业基地的主体。以城市功能完善推动工业进步,产业升级,实现统筹发展,是我们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新探索。《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肯定了这一做法,为我们的哈达湾搬迁改造规划指明了方向。”

  “无奈”搬迁

  “在2010年提出哈达湾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动议时,没想要干成什么模式,是‘被逼无奈’。”吉林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杰对此坦承。

  哈达湾老工业区地处吉林市城区中部,“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这里投资建设了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吉林造纸厂、松江水泥厂等大型工业企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中小工业企业63户,同时配套建设了大量职工住宅和商业设施。到了今天,这些产业因高耗能、高污染,均属淘汰之列,产值占比仅仅是吉林市的2%,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却成了“主力”。

  2010年底,吉林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通过搬迁改造,要努力实现企业再生、产业重构、功能再造、环境重塑、改善民生、带动新区的“多赢”发展目标。根据初步规划,哈达湾腾空区域要按照产城融合的自发驱动模式,围绕“魅力门户、乐活舞台、产业纽带”3大核心功能,突出发展现代商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通过区域改造重生破解城市快速发展中的瓶颈,促进产业提升与空间重组的融合互动,把哈达湾区域发展成为城市现代商业的新核心、北部工业新区的配套服务区。

  2011年哈达湾区域搬迁改造指挥部成立,《吉林市哈达湾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并上报备案,改革正式启动。

  “搬”出机遇

  搬迁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郭钦彦对此体会最深。晨鸣纸业2005年兼并吉林造纸厂,第二年,郭钦彦被派来。当时的骨干有120多人,现在走得只剩下了30多人。企业负责人因为无法完成经营业绩,换得像“走马灯”。企业产品老旧,设备老化,成本畸高……企业从没尝到过盈利的滋味。

  而搬迁带来企业新的发展机遇,置换土地和搬迁费用补偿共计22亿元,可解决新厂建设50%的资金来源问题。原有厂区占地面积1400亩,新厂区集约用地,只征用了1000亩地,工艺设计先进,流程简约,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3年中,晨鸣纸业新厂投了产。记者在其现代化的抄纸车间看到,现场没有工人,只有寥寥几名技术人员在电脑室操控。“我们利用当地原料,调整产品结构,新上电厂降低成本,工人数量也从几千人降到新城区的800多人。”郭钦彦说。

  “哈达湾老工业区的4大企业已经搬迁了两家,另外两家是冀东水泥和中钢,都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争取一次性解决搬迁改造问题。”负责督办主要企业搬迁的哈达湾区域搬迁改造指挥部姜欣处长介绍说,恒丰、庆满两家纺织公司已完成搬迁,今年力争启动冀东水泥老厂及中钢吉铁六分厂、七分厂搬迁。

  “拓”出空间

  搬迁还为城市生产力再布局拓展了空间。

  据吉林市发改委刘洵介绍,原哈达湾工业区的企业可根据发展需要自行选择搬迁到相应的功能区中,融入新的产业集群,各取所需。腾出来的土地将进行土壤环保治理,开发城市综合体,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

  企业虽有去处,搬迁的钱从哪来?2011年3月,吉林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国开吉林投资有限公司。市政府授权国开吉林公司作为该区域唯一的城市开发平台,赋予公司土地收储职能及部分特许经营权;对区域内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搬迁涉及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减免。其中吉林市城建集团代表市政府出资19.5亿元,占65%。目前公司运转基本良好。

  此外,吉林市被划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支持范围,哈达湾老工业区被列入全国首批5个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单位,享受试点相关优惠政策。其中,仅吉林晨鸣纸业就获得国家和省市各类补助资金17924万元。

  除了区内的8.8平方公里,受益地区还可延伸20多平方公里——周边居住的5万多人将享受棚户区改造政策,住进新楼房。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前景乐观:老企业向新园区积聚,骨干企业竞争能力显著提升,企业产品全部升级换代;2020年哈达湾区域预期生产总值占市区比重由现在的不足2%提高到5%以上;区域环境污染得到彻底治理;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临江之居将成为优美宜居的新去处。

作者:李己平 编辑:李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