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潜力巨大,具备后发优势以及创新意愿。如果亚洲能够在这一轮革新与创新的浪潮中把握际遇,实现更多的自主创新,并围绕革新与创新加强外部合作与内部互联互通,将有可能使得亚洲再次实现一轮经济腾飞,甚至实现长久、可持续的亚洲富强梦。
如何激发亚洲的本土创新?何为亚洲的创新路径?西方两百年来的创新兴衰能为亚洲提供何种借鉴?亚洲各经济体之间应该如何围绕革新和创新互联互通、深化合作?——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延伸的话题。
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
今年,《博鳌观察》再次携手全球著名经济学家菲尔普斯、魏伯乐、陈志武等,与众企业家进行深入对话,解析亚洲的创新难题,为亚洲企业的创新寻求实现途径,推动亚洲各国、地区政府于政策层面对创新给予持久鼓励和促进。
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对经济学家的提问做出了以下回答:
企业需在亚洲区内重新配置自身供应链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费尔普斯:一些人认为,可以通过西进,即企业内迁,在内陆地区建设新工厂并调配人力来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您是否认为这个战略足以实现亚洲的雄心壮志?
冯国经:随著中国,尤其是它的沿海城市的生产成本上升,企业需要在亚洲区内重新配置它们的供应链。
中国政府连续数年显著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并在各方面对生产活动加强监管,企业生产成本因此提升。根据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国未来会加大力度调整经济结构,在提升人均收入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政策不会逆转,这个影响将会是全国性的。
转移工厂至中国内陆或亚洲国家只能暂时降低成本,但亚洲几个主要生产国家的工资和其他成本近年也快速上升,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和升级转型才可持续发展。
过去数年,中国的生产活动从沿海城市转移至内陆的趋势明显。在2013年的首十个月,河南、江西、湖北和新疆等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分别录得19.8%、18.9%、17.5%和14.6%的按年增长,升幅显著。
同时,在信息科技突破和全球化下区域整合的背景下,生产活动变得可以被拆开并配置到不同地方,「分散性生产」衍生出跨越亚洲的区域性供应链,伴随而来则是区域内部件和半製成品贸易量的急升。其中比较显著的例子是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东盟与中国的总贸易在东盟贸易总额的占比,从2000年的26%快速增长至2011年的37%。在同一段时间,东盟与美国的总贸易在东盟贸易总额的占比从20%下降至10%。
区域内贸易增加了亚洲经济的韧力。同时,更深更广的经济整合也为亚洲企业带来大量商机。
当企业把低端的生产活动转移至亚洲的新兴国家,中国由于拥有优越的基建设施、技术工人和服务人才以及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在部分生产环节和产品上仍然是国际企业的首选国家。
我们必须装备自己的企业,让它能够协调区域性的供应链,并採用“中国+1”的策略来分散风险和充分利用亚洲区内不同国家的优势。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