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高新区“拔头筹”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8 7:50:21
点击: 717

  近日,西安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洛阳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至此,已有11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工作,其目的是促使园区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建章立制,全面推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10年的培育,我国园区知识产权工作从试点走到示范,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的过程,其成效逐步显现。

  从试点到示范

  2004年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以开展试点工作为突破口,有步骤地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园区进入试点行列,在这些园区逐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与实施,2012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评定管理办法》,将原有的试点、示范创建、示范3个层级调整为试点、示范两个层级。试点园区工作期限为3年,通过考核后需在各省知识产权局指导下完成至少一年的示范园区培育工作即可参评示范园区。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2013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试点期满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进行考核验收,确定了首批10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其中包括成都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天津滨海高新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高新区等7家国家高新区。此次确定的第二批6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中,又有4家国家高新区在列。截至目前,已有11家国家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另外,宝鸡高新区2013年12月正式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考核验收,贵州高新区、郑州高新区等高新区则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健全

  记者了解到,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担负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急先锋”的重任。进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的国家高新区,在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建设、政策法规体系与制度建设、专题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利用、专利保护、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和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普遍增强。

  首批进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历来是知识产权工作的试验田和先行区。近年来,中关村在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评议、专利保险等多方面率先开展试点,体制机制不断创新。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之一;2013年又推出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计划,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导航计划、推进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成立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等措施,力争到2015年,使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3万件,打造出中关村重量级的知识产权领军企业集群。

  随着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快速增长。2013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显示,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30224件,平均每16分钟申请一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811件。

  西安高新区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平台促进、服务保障、项目带动等途径,构建专利、商标和版权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服务体系,知识产权创造成效量质齐升。2013年新增知识产权40639件,同比增长31.8%,连续7年增幅超过30%。

  无锡高新区不仅出台了《无锡高新区专利资助和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创新,还建立了江苏省首个专利运营机构——江苏佰腾专利运营中心,同时牵头成立了集专利运营、代理、资产评估、法律、金融等机构于一体的无锡高新区知识产权创新服务联盟。自2006年以来,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无锡高新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实现平均每年10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3年园区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为“十五”末的101倍多和87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创新水平大幅度跃升,园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4件,为江苏省平均数的近6倍,专利授权量连续4年位列江苏省高新区首位。

作者:李争粉 编辑:李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