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T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
IT服务管理(ITSM):是指对满足业务需求过程的IT服务的服务质量的实施和管理。ITIL是实现IT服务管理的一种方式,而ITIL的核心内容是流程。优秀的流程在规范业务运作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总结和固化优秀的经验,从而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优化的条件与薄弱环节分析
2.1实施流程优化的条件
1)理论研究基础充分。ITSM可变被动服务主动化,优秀的IT管理服务可以做到提前预测在网络运维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预先处理问题的目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需要IT管理工具支撑的同时,更需要规范的流程和人员的技能支持,而这也是实现ITSM的关键所在。从1999年ITIL引入中国至2007年更全面合理的ITILV3正式发布,融入了IT服务管理领域当前的最佳实践,并首次引入了生命周期的概念,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PDCA模型,持续不断地循环改进,从而保证ITIL持续的生命活力。
2)有修订和完善了标准与规范。标准化方面可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内部标准,为网络运维实现流程管理体系提供了标准和理论基础。
2.2现有流程的薄弱环节
1)对于流程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很多企业网络建设较早,网络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已进入提升完善阶段,正处于关注技术也重视管理的阶段。虽然现在有流程,但和很多成功案例的ITIL理论和流程相比,流程规划还存在的一定距离。
2)流程建设的不完善。随着业务的发展,很对企业都面临这项目组人员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对于新进员工来说,如果没有较完善较新的流程,对于业务走向不明,容易造成降低了工作效率,并浪费了人力的,这是因为ITIL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2.3实施ITIL管理的价值
实施ITIL管理,保证IT流程与业务流程的统一,可使IT服务提供者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建立更加融洽的工作关系。起到支持业务的作用,在整体上可以提高业务运营的质量:通过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帮助业务人员更好的掌握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3.实施流程优化
一般的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项目建成后,所有的系统使用一个运维平台,在使用上利于管理,但由于使用部门各不相同,情况不同,使运维平台流程不够详细,这就需要组内流程的补充,两者结合,可形成较为完善的流程管理体系。
3.1编制流程体系建设方案
网络运维可以根据流程面向对象,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详细程度的流程设计将流程分成3层,组间流程、组内流程、业务基本操作。每一层次以“业务服务管理”为导向,按照业务→应用→分工进行设计,参照ITIL,结合已成功的最佳实践,规范各个服务流程。
3.2确定流程模版
流程三要素:输入、活动、输出。并且具有可度量(measurable能考核)、明确结果(specific results)、交付给客户(delivers to customers)、对于一个特定事件的反应(responds to a specific event)。
1)组间流程。很多业务是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完成,部门之间的工作接洽点和各阶段工作时长要明确,以免发生扯皮现象。
2)组内流程。根据业务发展,企业会新增很多小部门,新增小组往往没有梳理组内流程,这一部分是优化的重点,每一个小组根据业务不同,根据组内实际情况,梳理流程。
3)业务基本操作。在优化组内流程的同时,需要详细规范业务基本操作,这样既可以防止由于人员流动的带来的知识流失,也可以防止由于不同人不同操作习惯带来的失误,新进员工可直接参照基本操作进行业务操作,快速上手,节约老员工带徒时间等。
3.3梳理制度、岗位职责
1)组间流程。调研组间工作内容、分工、衔接点、时间分配、流程关键点、使用表单等,根据以上信息进行流程编写。
编辑:陈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