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受邀坐客天津服务外包321领军者年会,2天日程满满的风云人物、标杆园区、签约项目,背后都是以各路“人”为代表的一场Biz Show,捧老人举新人,各忙各去!最后一个圆桌环节,代表科锐与院校、企业和机构就“人才跨界”讨论,大概是我麻木于前面形式后的寂静,坐在台上说了很多大实话。回到北京后牵起我很多思绪,此刻,希望把国家,城市,园区有关人才招聘的大话题抖出来。分享是起点,内心寄希望于改善我们这个社会。
NO1,国字号运动
人才工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受瞩目的海外引才项目:“千人计划”,其生势和影响力远超过官方纸面媒体的报道,各地方人才运动(说运动是因为其远未到工程这么系统)举目皆是,哪个市的人才奖励资金规模没超过亿?!各地方主管领导的业绩考核指标和权利抓手,在中国没有完不成的业绩工程(千人计划原计划5-10年,实际3年就交作业)。正常看来,无非在传统人才聘用后给予某某人才的冠名仪式,(可理解为企业最豪华级评选年度最佳员工),甚至可以说是纳税人资金的二次再分配(专业术语表达叫:激励方式)。这项“工程”从开始至今,许多地方还没有半点砖头的样子!
自由观点。正负,只是观者所在位置和角度的区别。不同人士批评说最高级别引才的背后产生了更多的问题:海归和本土人才机会不均等(这是万人计划的初衷?)、评选更像是资金申报排除(为钱而来的定别有它求?)、所谓引才实际都是国外未有成效者(主动求职者不是最优质的?)等等。更多在百度搜索“千人计划观点”即可。王辉耀(《人才战争》作者)十分中肯:“千人计划”最明显的成效是提升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意识。
政府采购。事实上,中国政府在执行这项所谓工程是依靠财政和国字头机构操作的,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引才是完全基于市场和国家战略决定的,包括二战特殊时期通过第三方机构直接“抢劫”人才资源(专业术语:政府采购),这种“特殊做法”甜头足以奠定美国后续引人战略: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最便捷的入境和生活便利。澳大利亚国防军招募,英国国防部复员转业军人的转职协助均由政府直接采购Manpower相关业务。(点评:政府采购本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含义不仅仅代表尊重,更代表着本国服务业的崛起,这一点早已验证)
政府高管代言。追溯到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就呼吁律师们在法庭上为民权而战,后来由此成立了公民权利律师委员会。2014年3月22日国务卿米歇尔在北大演讲提到:“我们正在进入公民外交新时代,留学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强大工具。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政府或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人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关系。”这不就是典型的招聘广告嘛(点评:留学继续教育是重要的人才引入方式,扶持和引进国际化教育机构国际化,其义深远)。凡是知名欧美咨询公司的背后,均有强大的政府为其代言甚至直接采购作为收入品牌支撑,如:盖洛普从美国总统大选民意调查开始,后期诸多政府决策或智力支持的民间调查均由其独立完成。(点评:政府可以不投入资金,但要最高领导人足够诚意和行动)
品牌之争。商业冰与火的竞争是人才市场化的源泉。企业如此,国家或城市之间更是如此。只是换作政府而言,如何在城市之间突出品牌,这的确是第一节课!没有优秀的企业或生活环境作为载体,人才吸引和挽留只能是一句空话。品牌是引领,然后才会出现一类人才群体的整体性回归,或者领军者率众的返程之旅。点评:有了忠实的人才粉丝,才有美誉和品牌,也才会有人才本地化的忠诚。
很久以来,以下几个部份的市场化程度对于中国人力资源产业的升级休戚相关的,甚至是最关键的长期影响。
1.机构改制。国字头人力资源机构存在每个城市和园区,其人员结构和市场化能力不足,小修小补难以为继,改制势在必行,靠编制和拨款将永远徘徊在“经营性”和“公共性”服务之间;
2.跨城市招聘。从一线城市进入二三线,从海外引入国内的走出去策略远非挂靠某侨办或驻外机构,搞几场招聘会就能解决的。海外人才回流是趋势,但相关高中低端人才服务配套服务严重不足。国家/城市/园区人才品牌识别不足。
3.创业者服务。这是中国企业的未来,除了资金扶持外,创业者本人只是某个方面潜质突出,人才吸引和治理等软环境亟待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创新的原动力,非BAT这么重的肉身可为。
4.公共人才服务。上至高大上的外企大裁员,如:AMD/摩托罗拉裁员,无论赔偿金多少,在那个时刻被裁员工是需要救援的公共属性群体。下至志愿者结束项目,他们远离城市投身解决不均衡的社会分配(教育/环保/医疗等),而他们的职业转换迫切需要专业服务。
作者:邢志明 编辑: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