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中兴通讯:服务器与存储市场的搅局者

【承包网】 发布于 2014/12/28 8:48:52
点击: 1450

  当一个新的时代开启后,从来都不乏搅局者。

  Facebook之于社交媒体,余额宝之于金融,小米之于智能终端等等,都已是移动互联时代耳熟能详的行业搅局者。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直专注于综合通信领域的中兴通讯也加入了搅局者行列。

  12月16日,中兴通讯在北京举办发布会,发布了多个系列服务器与存储系统的全新升级产品,这也是继去年集中发布多款存储产品后的再次重磅出击,通过积极布局服务器与存储等上游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及生态圈,为政府及企业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提供高效、安全的ICT解决方案。

  软硬组合拳改变竞争策略

  大数据时代,数据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也对传统的数据存储系统与数据处理的服务器提出了变革性需求。

  逢此时代机遇,IBM、惠普、戴尔等传统服务器存储巨头因船大调头难,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国产厂商却搭乘信息安全这一国家战略的东风而强势崛起。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第三季度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服务器市场出货量增长的唯一动力,其中,国产服务器厂商的市场份额大幅增长,出货量前五名中有3家国产服务器厂商。

  中兴通讯云计算及政企业务产品部IT硬件产品总经理郭树波认为,未来几年将是国产服务器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但转变传统的比硬件、拼价格的竞争思路也是当务之急。

  凭借多年来在通信市场上的技术积累及对客户需求的深刻把握,中兴通讯选择了“软硬结合”深度定制的竞争策略,从善长的软件应用入手,通过深度定制为不同行业的客户进行软件特别优化,借助软件提升产品可靠性,提升客户满意度。

  如此次发布的1U双路流媒体服务器R2300X、2U双路机架服务器R5300及天蝎机柜服务器D10000等新一代产品,除了充分满足通用市场用户需求外,分别针对流媒体分发网络、大数据、互联网及电信业务等应用进行了特别优化,增强硬件的适应性与系统可靠性,更是通过预置中兴通讯自主研发的虚拟化软件,实现用户接通电源就可直接部署应用,从而降低用户IT使用复杂度和总体拥有成本。

  郭树波表示,中兴通讯从2005年成立服务器存储产品线,目前已发布了十余款自主研发的存储与服务器产品,已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服务经验,并可根据客户需求深度定制,在应用、适应环境等方面甚至比国际知名大厂商更具优势。

  凭借“软硬结合”的深度定制策略,中兴通讯存储与服务器产品相继在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集采中获得较大市场份额,目前已在运营商、政府、教育等行业实现规模销售,并成功敲开银行业等高端市场,初步完成了产品和市场布局。

  合作生态圈扩大市场蛋糕

  与大多数国产厂商不同的是,中兴通讯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服务器存储产品的市场份额。

  中兴通讯在去年年底发布电信行业趋势报告,认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4G等新技术的应用,IT与CT正加速融合,而智能终端(Mobile)的迅速普及,将ICT行业带入万物互联的M-ICT时代。中兴通讯的目标是做M-ICT时代的使能者、平台的提供者、生态链的引导者,即构建一个安全、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联合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最好的ICT服务。

  不少行业分析师也认为,未来服务器与存储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个厂商间的肉搏,而是产业链或生态圈的博弈。谁能提供最符合行业或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并迅速串连起上下游所有供应链实现量产,才是真正的行业龙头。

  生态圈决定产品的市场推动力与影响力。好比智能终端的安卓系统手机,英特尔x86服务器凭借开放式平台吸引了众多市场参与者,从而不断扩大市场体量。就连封闭生态圈的铁杆粉丝IBM也按捺不住,宣布开放POWER处理器微架构。

  中兴通讯已于2012年创新性推出“生态圈”伙伴计划,与生态圈伙伴针对客户具体需求进行开发,从产品、方案、服务等诸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最大程度的整合产业链资源,为客户提供从基础设施到业务应用再到平台建设的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中兴通讯向合作伙伴开放自身优势资源与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咨询、培训、规划、品牌宣传、融资等全方位服务,帮助合作伙伴不断开拓新业务和市场。

  随着业务的深入与拓展,中兴通讯的生态圈计划也不断完善。2014年,根据“阳光渠道”政策对组织架构与公司流程进行了重大调整,打造公平、开放、廉洁、高效的渠道生态体系,提升效率;进一步完善分销渠道体制,鼓励代理商加强对分散市场及中小企业客户的充分覆盖,甚至将自身的核心技术平台最大程度地向系统集成商、独立软件开发商开放,与“生态圈合作伙伴”一起为用户带来更加完美的产品和业务体验。

  郭树波表示,构建生态圈已成为中兴通讯近来的战略变革核心,重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未来,中兴通讯将重点针对政府、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加速对新兴及空白领域的渗透。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