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发改委等25部门指导的“2014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于2014年11月7日在广州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出席并演讲。
徐宪平指出,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新方式。要加大信息数据共享力度,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有效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普适性、可及性和针对性。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同时,徐宪平表示,信息化带来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已然倒逼城市建设机制的创新,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开准入、放开市场,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徐宪平同时强调,应切实强化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目前,很多城市还没有明确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表面看谁都在管,但实际效果不佳。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制,切实解决有机构、缺统筹,有发展、缺战略,有规模、缺安全的问题。必须从管理制度、设备审查、系统防护、信息保护、建设运维、标准规范等多个维度系统建立保障措施;必须实现全过程网络安全管理,重要系统与网络安全设施,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必须采用安全可控的技术、产品、系统,确保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安全。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美好的金秋,美丽的羊城,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首次召开,我谨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热烈祝贺!来自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界的代表们,济济一堂、共襄盛举,探讨中国城市未来发展之路,传递智慧,分享智慧。借此机会,谈四点看法,供各位参考。
一、认清智慧城市发展大势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几千年来,城市不断发展演进,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和需求的多元,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信息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智慧时代,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既带来新的冲击,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创新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增进居民福祉,是城市领导者、管理者都将面对的重要使命。
上个世纪末,有人提出数字城市的概念,试图以计算机技术支撑城市发展,但由于技术方案与现实需求难以结合,难以落地,大多停留在思路层面。时至今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赋予了城市新的能量、新的生命。一些国家相继提出智慧城市战略。例如:欧盟提出了“智慧城市与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旨在实现“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日本出台了“i-Japan战略2015”,旨在利用智能化技术改善工作与生活,增强城市活力;新加坡推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旨在提升政府治理效率,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这些战略举措都是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要支撑,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优化,增强城市集聚经济人口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这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如大江东去,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同步推进,深度融合;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方向。近些年来,有关部门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点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许多地方从实际出发进行了积极实践。统计表明,全国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都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有的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已在探索之中。但也要看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发展理念和路径不清晰,实际应用效果不明显,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严重,盲目建设现象突出。
今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个系统性文件,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宣传解读、贯彻落实好这份重要文件,正是这次重要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
二、把握智慧城市发展内涵
智慧城市是一个要素复杂、应用多样、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系统。作为一个正在发展演化的新生事物,尽管人们认识不尽相同,但对其主要特征和建设目标,应当有一个基本把握。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体系,实现城市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更高级城市形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内涵,重点把握好四个“新”。
第一,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美欧国家是在经历了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后,开始建设智慧城市的。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发展之中,城市建设仍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要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创新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要有互联网思维,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最具活力的元素,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推动构建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完善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普惠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撑精细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宜居化的生态环境体系。这是解决当前主要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发挥后发优势的路径所在。
第二,智慧城市是城市运行的新模式。要广泛应用物联网,通过打造一体化的时空信息平台、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处理中心,及其重要数据信息统筹融合、分析应用,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指挥调度。智慧城市建设,要形成一个全面感知、交叉互联、智能判断、及时响应、融合应用的城市运行新模式,实现物理分散与虚拟集中的有机结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降低资源消耗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要促进生产方式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逐步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制造生态系统。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新方式。信息社会下,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方式难以适应。要加大信息数据共享力度,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有效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普适性、可及性和针对性。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新机制。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交汇。信息化带来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已然倒逼城市建设机制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案问题、项目建设问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涉及系列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开准入、放开市场,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三、破解智慧城市发展难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采取针对性措施,破解发展难题。
要破解设计局限化的难题。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谋一域,也不能贪大求全、照搬照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不同,路径也不尽相同,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亟需解决的问题上,必须把老百姓的感受切实放到第一位。从城市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可以聚焦重点,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开展工作。此前,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体系和标准、地理信息资源平台和智慧旅游应用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智慧城市试点。这些工作都很好,各地方既要结合自身需要有选择的开展相关工作,也要善于统筹做好顶层设计。
要破解信息碎片化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也关乎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但从现实情况看,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利用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制度保障。中央层面将加强统筹协调,目前我们正在会同11个部门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动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近期我们还将会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提出我国大数据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意见。同时,地方日益改革、大胆突破条条框框信息孤岛,打通行业、条块的信息共享通道,自上而下,以下促上,实现联动。要加快政府信息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信息服务。
要破解建设空心化的难题。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高大上”的工程建设,只看重技术的“高精尖”,不注重实际效果。以往城市信息化工程大多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有的并没有起到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也缺乏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作支撑,最终导致智慧城市成为“标签”式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面向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综合考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坚持需求牵引,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注重应用实效,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集成应用;要注重发挥创新性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注重培育政务信息化外包、公共云计算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要破解安全脆弱化的难题,切实强化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智慧城市高度依赖于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威胁,比互联网的安全更为复杂,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很多城市还没有明确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表面看谁都在管,但实际效果不佳。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的法治政府,完善网络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律,从管理制度、设备审查、系统维护、信息保护、建设应用标准规划等多个纬度形成系列的保障措施,实现全过程网络安全管理。重要系统和网络安全设施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管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制,切实解决有机构、缺统筹,有发展、缺战略,有规模、缺安全的问题。必须从管理制度、设备审查、系统防护、信息保护、建设运维、标准规范等多个维度系统建立保障措施;必须实现全过程网络安全管理,重要系统与网络安全设施,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必须采用安全可控的技术、产品、系统,确保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安全。
四、创新智慧城市发展机制
建好智慧城市,关键还是要落到行动上,落到效果上,落到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上。各地方政府是建设智慧城市的责任主体,既是建设的决策者,也是建设的执行者。中央各部门负责指导各领域、各行业发展,定位主要是从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出发,统筹好区域化的智慧城市建设与若干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发展关系。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就在于,要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组织机制,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责任机制,公开透明、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我们各个部门要加快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推行智慧城市重点工程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总体上,要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组织机制,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责任机制,公开透明、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
国家发改委等25个部门已经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制定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制度及2014-2015年工作方案》。工作组将紧密配合,系统研究制定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推动综合性试点示范;将加强与地方的协作,对各地区智慧城市提供指导和帮助;将建立重大事项与中央网信办的沟通协商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好落实。
近期,各部门将按照“评价指标指导建设,以评价工作规范管理,以评价结果促进落实”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及时发现和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工业化加速推动了城市发展,信息化将深刻改变城市形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历史性的机遇,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探索,寻求解决之道,实践中创造的一些经验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提炼,推动以点带面。
我希望通过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座座充满创新,充满创造,充满创业活力的智慧城市将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篇篇改写历史,改变城市,改善生活的智慧城市建设成就史将展示在我们面前。衷心的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