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移植的万能模式,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从宏观指导上看,需要分类指导。分类指导需要将建设智慧城市面向的对象类型进行区分,分清楚不同的类型面临哪些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
一个简单的分类标准是按照智慧城市的区域、类型,分为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城市核心区和城市非核心区。不同的城市面临的问题必然不同。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核心区为例,这类城市的人口会不断增长,其对人口的吸纳能力还会持续爆发。由此带来的问题会聚焦在居住、卫生、交通、环境等方面。这是中心城市和城市核心区面临的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智慧城市的基本建设策略便集中在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上,如数据的开放共享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是推动信息化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这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颇有难度的切入点,但成效也将非常显著。
另一种类型是中心城市周边的开发区、县城、镇,如西部地区的县城和东部地区的部分镇,这些地方将是下一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对于这些地方来说,完善其与中心城市的配套功能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此外,还有新兴的中小城市面临的产业升级问题、转型中的中小城市如何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的问题。如广东汕头等中等城市,资金外流现象较严重,发展缺乏后劲,转型急需方向。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市都存在类似问题,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最迫切的是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区、城市、城镇应采取分类的指导,同时要重视城市之间的不同区域存在的问题。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既需要着眼于现在的继续优化,也需要从未来、从大处着眼。
过去人们谈及智慧城市时,主要是从优化一个既有城市的运行角度切入,现在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经济转型要求来看,未来要在建设适合智慧型经济发展的城镇形态上下工夫。
这就要求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突破原有的局限性,把智慧城市的概念放大到整个区域去考虑,包括对新兴的地区尽早规划,建构适合知识型经济、智慧型经济发展的生态空间和人口自由流动的空间,实现智力资源、高校资源的聚集,并以战略眼光规划好,从整体上助力智慧城市的发展。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共同的理念,需要遵循相同的原则,也需要有不同关注点和路径,加强分类指导。
编辑:陈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