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早在“十一五”期间,如东就依托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和产业基础,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为主导推进沿海开发,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和各类企业向沿海地区集聚。
在实施陆海统筹发展过程中,如东按照“宜港则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旅则旅”的原则,科学编制了沿海产业布局规划、港城一体概念性规划、沿海和港口集疏运体系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等一系列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真正以规划导向引领开发建设,以规划约束刚性保护陆海资源。规划以要素集聚、产业集聚为目标,着力打造五大园区,培育出新能源、石化、冶金、现代物流、生物医药、再生资源、滨海旅游和海洋产业等沿海现代产业带。
“无论是洋口港港城一体化的规划,还是小洋口地区的旅游规划,还有化工产业的发展规划,都进行了修编,用规划来引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优化了‘版图式’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县发改委主任周春霖说。
当下,洋口港阳光岛南码头区万吨级液化品码头正在进行管道施工,建成后将为洋口港串起了一个石化产业项目链,目前已吸引了台湾中石化、振戎仓储等多个石化企业落户。昌九生化是国内最大的丙烯酰胺生产企业,在洋口港投建的南天农科项目从2012年投产以来,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变化。“我们这个项目进驻后,‘北京西涛’进来了,后续还有很多企业也陆陆续续在这里落户,以洋口港深水航道和码头为依托,我们将打造一个集丙烯晴、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的聚合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链。”如东南天农科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光辉说。
“在石化板块,我们以丙烷托胫做丙烯、乙烯,在煤化工板块,我们由甲醇做烯酊,做下游产业链,以重大基础原料为源头的产业链,很清晰地形成了。”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钱宏彬告诉记者,依托天然的港口资源,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以龙头企业核心带动,配套企业及时跟进,强力打造支撑要素,整合力量全力推进,加快形成如东临港型新兴产业。
在沿海经济开发区,因产业集聚构成的新型产业板块也在加快形成园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增长极。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洋口镇镇长于海东说:“随着‘两区一镇’的资源整合,沿海经济开发区已跳出了化工产业的单一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精细化工为主体、生态旅游为亮点、海洋渔业和现代农业为补充、新能源开发及装备制造为方向的多元化产业发展趋势。随着中水电风电项目的并网发电,江苏华能、海装新能源、明阳风电等多个海上风电项目的相继启动,以及环港作业区下海施工通道和重装码头的建设,风电产业链也将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成为我区的新的产业增长点。”
“如东以传统产业、资源优势、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发展,促成沿海特色产业快速崛起,形成了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石化、能源、石材、现代物流,如东经济开发区汽车电子、风电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沿海经济开发区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旅游,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现代农渔业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资源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外包、现代商贸、科技研发服务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县发改委副主任曹爱明说。
产业集聚度的提升根本上优化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的成熟度,而随着区域内资源要素配置更趋合理,产业运行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产业高端崛起的基础不断得到增强。
以沿海经济开发区为例,目前全区共落户工业企业125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家(德国巴斯夫、韩国SK),上市公司投资企业15家,6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在79家已投产企业中,亿元以上企业25家,占总数的31.6%,占全县亿元以上企业的41%,亩均应税销售额达到8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65家,高产占比达到85%以上,园区现有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园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农药工业产业园、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高分子材料科技产业园、省级功能性高分子特色产业基地、省化工特色产业集群、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聚集区。
“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高端崛起,是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突出效应。”县经信委副主任顾培华说,“目前如东13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六大园区内的企业有99家,实现应税销售99亿元,114家新兴产业企业中六大园区内的企业有94家,实现应税销售88亿元。”
“‘十二五’以来,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了一番,从268亿元增加到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从30.99%上升到39.6%。”县科技局局长胡连华说。
长期以来,如东在陆海统筹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还是产业培育,都在围绕产业链整合这条主线,布局产业,调整结构。沿海经济开发区医药化工产业,如东经济开发区生命防护产业,包括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石化产业都已经或即将形成从原材料到市场终端产品的制造产业链。
在这些园区,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往往就是隔壁工厂的原材料,这家工厂的产品又是另一家企业的材料中间体。经过从一个厂区到另一个厂区的几次流转,一种市场热销的终端产品就生产出来了。这些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按照市场规律自觉配套,形成集聚度、关联度非常高的企业联合体,虽然它们都是投资主体独立的一家家企业,但在基地式的规模化生产层面,这些企业又相当于一个个生产车间,产品从一条生产线下线后,很短时间和距离内就流向了另一条生产线,以原材料或初级、次级生产品的形式混合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下一个产业环节的生产。
通常,衡量一个产业运行效率和生产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以生产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为依据,分工越精细,专业化程度越高,产业发展越规范,越有竞争力。实际上,在统筹核算运行成本、生产周期等因素的情况下,分工合作的范围越小,销售市场的距离越短,产业运行效率才越高。现代产业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定区域内产业集聚度越高,产业链关联度越成熟,资源要素的配置、生产运行质量、单位产出效率就越科学、越高,对外的竞争优势也就越大,全产业链的基地发展模式之所以表现出产业布局的规模化效应,就在于突出了产业链整合。
目前,如东按照产业链整合的运行规律而实施的产业布局,无论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对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发展,都形成了“版图式”集聚效应,节约了运行成本,实现了空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但这种优势还仅仅体现在生产环节,在产品设计、商贸流通、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环节还没有实现优化产业布局,这些环节又是产生多数附加值的高端“微笑曲线”,是集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环节。如果能把这几个环节整合好,如东产业布局将会有质的提升。
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