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手机微信同号):13901041470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拥抱数字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

【承包网】 发布于 2020/8/31 22:12:24
点击: 1853

      疫情来袭,使许多国家、企业和个人措手不及,在一些国家甚至是人仰马翻。新冠病毒给我们带来了新常态,现如今,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一些影响是短期的,但是许多的影响将会成为世界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

  新常态下的挑战

  许多国家封关,更多城市出台了自己的防疫举措,使得国际、国内出行越发困难,客运飞机大量停飞;面对面的客户会见变地难以实现;保持社交距离让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连握手都变地很审慎甚至犹豫。全球供应链在疫情面前出现了脆弱的一面;员工远程工作,但却常常缺乏必要的工具和设备,许多企业不具备远程工作的能力而停顿;学生们抱怨线上学习的效果远远不及课堂授课的效果,他们更是怀念和同学嬉戏、和老师当面交流的逝去场景。

  世界没有预料到这次疫情的发生,更没有为这场疫情做任何的准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阻击战,中国更是打了一场遭遇战。疫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交流、学习的方式,有些变化可能会伴随我们很久远。

  问题在于接下来我们应当怎么办。新常态下,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但作为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就是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将帮助我们重塑我们的工作,解决交流交互的窘境,提供更好的学习手段,也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好的融入新常态的轨道。


  数字化帮助企业提升韧性

  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多如牛毛,举不胜举,在这里我仅仅借用网上MBA智库上的定义“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和通信手段,改变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现如今,数字技术已经渗入企业从产品到服务,从流程到监管,从员工到客户,从开发到市场等各个环节。企业正在经历技术、社会和法规力量前所未有的交汇融合。随着人工智能 (AI)、自动化、物联网 (IoT)、区块链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 的日益普及,这些力量的交汇融合势必会重塑标准业务架构。过去十年风行“由外而内”的数字化转型,而今则更趋向于利用呈指数级发展的技术,“由内而外”地发挥数据的潜力。

  IBM认为企业要经历数字化,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重塑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digitization)阶段,企业对个别能力或特定流程进行数字化,从而提高效率。过去几十年来,数字化在企业的应用逐渐走向成熟。

  第二个阶段是数字化(digitalization)转型,企业在这个阶段会协调和整合数字化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比如,生命科学行业在数字化转型阶段会整合整个企业的数字功能和流程,利用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来实时监控客户的身体状况,给客户提供更及时的健康建议和帮助。

  第三个阶段是数字化重塑 (digital reinvention) 阶段,企业会对战略、运营和技术进行彻底改造,将云、认知计算、移动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在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除了直接提供产品或服务,还要跟不同业态的厂商合作,打造一个借助数字方式实现连接的生态系统,为客户创造最佳的个性化体验。

  相对于传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更加以客户为中心,而传统企业的IT体系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运营、管理的效率为导向的;各个系统的数据在必要、可控的前提下进行流动,而传统的IT系统往往有各种数据孤岛和防火墙,系统间的交互非常困难,因而数据的潜力难以挖掘;数字化的企业会更加敏捷,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数字技术会极大地赋能予企业,比如人工智能在应答系统中可以同时与成千上万的客户进行交互;数字技术使得远成办公变地更加便利,提升办公质量,而远程办公已经不再是选项,而成为了企业必备;数字技术甚至在企业治理、防止欺诈,提升监管力度等发挥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会是企业在面对类似于COVID-19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更有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提升企业的韧性。黑天鹅事件往往是不期而至,概括起来就是“稀有性、冲击性和事后(而不是事前)可预测性”。而抵御和恢复能力是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

  很多研究也表明,引领数字化的企业业绩也往往超越那些在数字化技术面前裹足不前的企业。根据工信部的统计,今年1-5月份疫情期间,在数字化核心的企业例如互联网、软件、电信等都有不俗的增长,其中互联网更是增长了15%。相反,很多的传统行业比如钢铁、汽车、家具、和家电都呈下降的趋势,有的行业下降更是高达20%。虽然这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对比,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达到了3.2%,相对于第一季度的6.8%负增长,环比高达11.5%!二季度中国经济快速反弹,除了经济其他领域的因素,如出口的恢复、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等因素之外,高新技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网上实物商品销售等更是功不可没。网上实物商品销售同比增长超过了11%。现在许多农户直接对接城市消费者,从田间地头直接配送到大众餐桌,不仅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也避免了许多的中间环节。正是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这种模式成为可能。

  如何将笼统的数字化转型概念落实到实践中,始终都是企业领导者所关心的话题。《哈佛商业评论》2019年3月刊文“数字化转型与技术无关”(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Not About Technology)。文中提到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是企业首席执行官和高管首要关心的问题,70%的数字化转型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风险主要源自于商业战略不明晰,一套模式适万家,没能及时获取客户的意见,员工对被替代的恐惧,企业文化转型跟不上数字化。事实上,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只不过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而已。所涉及到的技术根据不同行业、企业发展愿景、战略等等,技术选择也会千差万别,例如云技术、物联网、移动、人工智能、网络分析、数据安全等等。


  行业加技术 如虎添翼

  滴滴出行,不仅仅是一家提供出行服务的公司,更是一家科技公司。根据滴滴技术团队在文章中分享到,该公司“共享出行平台利用海量大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建模方法、大规模分布式计算、运筹优化等技术,实时地向用户提供准确的、高精度的出行服务。智能预测与派单技术作为平台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到达时间预估(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智能派单和供需预测。平台首次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预计到达时间预估技术,为司乘提供了实时、精确的时间预测;提出融合强化学习和组合优化的智能派单技术,优化全局总体交通运输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时空预测模型,提高车辆利用率,调节交通规划等。滴滴共享出行平台智能预测与派单的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滴滴的平台上已经拥有了5.5亿的用户,每年运送乘客100亿次,每天新增轨迹数据106TB,成为公司巨大的资产和竞争力。

  数字化不仅仅适用于科技公司,传统企业同样可以拥抱数字化,使传统行业如虎添翼。

  五粮液是中国最著名的白酒生产企业之一,生产规模达10万多吨。五粮液酒历史悠久,从盛唐的重碧酒,宋代的姚子雪曲、到今天的五粮液,已传承逾千年,是名副其实的“传统”行业。五粮液李曙光董事长曾任四川省经信委的领导,他深知数字化对于五粮液意味着什么。2017年10月,李曙光董事长与我在北京见面,两个百年企业惺惺相惜,这次会面后来被双方称为“黎明见曙光”。2018年初,在李曙光董事长的领导下,五粮液决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二次创业的重要战略,与IBM合作开启了“传统”与“革新”的剧烈碰撞。到2019年底第四次“黎明见曙光”的时候,在IBM的帮助下,五粮液的数字化转型一张蓝图绘到底,并且在营销领域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营销模式从“大通路”升级为“终端营销和消费者营销”,渠道完成结构性优化、渠道透明度达89.6%,渠道效率大幅提升,此外营销组织和产品结构也得到优化,支撑了企业营销战略的达成,同时五粮液的数字化在生产、供应链、智能仓储等方面全面展开。2019年企业实现25.2%的高速增长,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五粮液改革坚决,效果显著,增长动能不断释放。李曙光董事长也荣获2019年度中国经济风云人物。虽然五粮液是一家巨大型企业,但它的数字化转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传统的企业也可以拥抱数字化技术。

  有人说数字化仅仅适合大型公司。此话差矣。

  1998年,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最初的业务是为寻呼台建立网上寻呼系统;同一年,刘强东在中关村创业,成立京东公司,从卖光碟起家;1999年,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那时他仅仅是杭州的一位英语老师,而当时公司的目标是建立国际和国内的网上贸易批发市场。2010年,王兴建立美团,想成为Groupon一样的团购网站,现如今,他的愿景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改进,能够每天服务10亿人次,普惠每个人”。

  这些公司都曾生于卑微,长于风雨、终成巨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地拥抱新科技、新理念、勇于创新,从而使自己本身就成为了科技公司。试想一下,没有科技这个翅膀,他们何以从名不见经传的“丑小鸭”蜕变成腾飞的鲲鹏呢?

  前些日子在电视上看到一家小的创新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口罩,所需的仅仅是用手机拍摄的个人的正面和侧面的照片各一张。系统可以根据每个人具体的面部结构、尺寸量身打印出更加合体的口罩,从而减少传统一个规格的口罩对医生护士面部皮肤的伤害,也可以减少病毒感染的几率。他们所设计的口罩主体部分可重复使用,而一次性易耗部分只占很小的面积,这样也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小企业是可以拥抱数字技术的,并且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中小企业是驱动创新和就业的有生力量。

  中小企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占了全球企业的90%,贡献了50%的就业。在德国, 99%的私人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提供了50%以上的就业。同样,在美国,中小企业贡献了44%的经济活动,但是创造了三分之二的新就业机会,是驱动美国创新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中国, 中小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创新、80%的就业,代表了90%的企业。由此可见,中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涉及到这些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同时也涉及到在数字化时代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混合多云平台助力企业数字化

  作为数字化的核心基础设施,云平台的建设或利用,对于企业来说已经是不可或缺。过去的企业常常会贪大求全,力图拥有自己的IT基础设施。而事实上,云服务的出现,会使企业平添完全不同的选项,节约成本,提升稳定性和灵活度,解决企业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知识不全的难题。

  作为小企业,他们往往受企业资金的压力,面对技能的短缺,没有经济规模,建立自己完整的IT平台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这类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云服务的按用支付的特征(pay-as-you-go),免去初始投资,以很小的费用就可以通过云服务灵活地解决计算力、存储、带宽等能力,使用上最新的相应平台和软件的服务,为内部的需求如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提供支撑;对于中等规模企业来说,云服务也是最佳选择。一些中等企业已经投资建立了自己的IT平台,可能包含了几个甚至更多的模块,他们也可能已经有了几个云服务的提供商。由于传统的IT架构,模块间的鸿沟纵横,数据无法在可控的前提下有效地流动,数据潜力难以挖掘,数据价值无法体现,也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的洞察。这些IT系统的整合往往是企业一个头痛的问题。而混合多云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使得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根据需要可靠、安全地流动,使企业充分挖掘利用数据资源,将IT管理的负担从企业管理者的肩上卸载下来,通过云服务的形式使用到最先进的硬件软件服务。而企业自身专注于它们擅长的行业工作,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他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打造了自己的IT基础设施,云化并非是要将现有的基础设施推倒重来。他们应当考虑将那些非核心、不是那么敏感的数据或服务放到云端,而依然将核心的、敏感的信息置入自己的核心系统,采用基础设施、私有云加公有云的混合多云模式。

  大规模采用完整混合多云平台技术和运营模式所创造的价值,要比“单一平台,单一云供应商”方法高出2.5 倍。事实上,规模越大,平台方法的价值优势就越显著。预计到2023年,中国企业平均将使用12.5 个云,这是供应商数量不断增长的必然结果。但是,仅有1/4 的企业制定了整体多云管理战略。随着为数众多的企业踏上业务转型之旅,他们开始采用各种不同的云以满足外部客户需求以及内部战略、运营和基础架构需求,公共云用于运行面向客户的互动和协作应用;私有云用于处理安全要求非常高的任务关键型工作负载。在混合云环境中,借助最有效的实施方法,公共云、私有云和本地IT 环境中的应用可实现互操作和移植。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混合云采用率大幅攀升。未来三年,中国企业混合云采用率有望增长44%。

  企业应当避免求大求全,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自己不擅长的IT上。外包服务也是可以考虑的一个选项。IT服务外包在欧美都有二、三十年以上的历史,而在我国还是步履瞒珊阶段。或许当竞争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外包在我国也会形成一个趋势。IBM更是早在1989年就开启了IT管理外包业务。当时,IBM帮助伊士曼柯达公司设计、建设和实施了该公司的的数据中心,这被认为是IT外包模式的最早范例。IT外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专注核心、获取技能、增强灵活、快速响应,以及降低投资。

  人工智能、自动化、云计算等技术的日臻成熟,给服务外包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的财务,人力,呼叫中心,软件开发等服务外包主要是通过人员成本降低和规模化管理带来的优势,而新一代服务外包,利用智能自动化技术将“数字员工”部署到相关业务流程中,实现人机协作同行;通过云平台的延展和无缝连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服务交付。新一代服务外包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的降低,管理的效益,更是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利用新技术赋能,实现飞速发展的“助推器”。

  很多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大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新技术觉得无从入手。经验也告诉我们,寻求卓越的专业咨询服务十分有必要。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往往也是同技术提供方或是服务提供方共同开发、重塑企业的过程。企业内部员工往往对自己的痛点了如指掌,而咨询顾问往往能带来最佳实践和最新科技和工具等解决方案。企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数字化转型,常常会穿新鞋走老路,也不容易把握最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内部的抵触也会成为转型的巨大障碍,数字化转型也意味着企业文化的重大重塑,不能期待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字化时代的问题。完全交由咨询公司来完成数字化转型往往不会做到有的放矢。我同许多企业的董事长或领导层谈到数字化转型时,很多领导认为这是一个交钥匙工程,一经咨询顾问完成项目,企业也就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完全统一的模式也会使企业的竞争对手很容易地复制。

  IBM车库(garage)创新方法,将商业模式创新快速落地。IBM和客户共创,明确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小范围共同实施。通过敏捷的方式,不断迭代,将创新试点规模化,和客户共同运营,实现创新落地。应用IBM车库创新方式进行的数字化转型,投资小,见效快,敏捷高效,帮助企业实现以初创企业的速度,实现成熟企业的规模。。

  数字化是未来科技的基础。无论是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机器人,还是智慧合同、自动化、数据挖掘等等,无不依托于数字化。而这些科技决定了人类的未来。对于那些没有走数字化道路或是数字化较差的企业来说,这些新科技可能就成为了错失的良机。


  差距即机遇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口袋里已经不在带现金了,一部手机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支付,我们也习惯于从网上订购各类商品,能够手机操作的家居内容也越来越多。这让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中国在企业数字化方面已经傲视全球。

  事实上,这仅仅是一种错觉,至少我们在一些领域是落后于世界的。

  美国企业的云化率达到了85%,欧洲也达到了70%。中国企业云化率还不到40%,即使是这40%中,从业务量上来看主要产生于互联网公司,而真正的实体经济、传统行业如和中小企业的上云率就乏善可陈了。中国的GDP已经达到美国的66%,而我们的云服务市场仅仅是美国的8%,从另一个方面也印证了我们的云服务规模和经济规模并不匹配。

  是差距自然就是机遇。这为数字化转型技术和服务商提供了机遇。技术加行业才能如鱼得水。同时,这也为企业拥抱技术、迎头赶上、创造差异提供了机遇。

  随时了解中国服务贸易(外包)行业最新动态,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cnwaibao",关注我们!